【人物觀點】從每個1%,看見100%哥本哈根

2015-12-23
  • 哥本哈根

安徒生童話、小美人魚、富裕的人民、典型社會福利良好的北歐國家,這是我們對於丹麥的第一印象,一個夢幻幸福的國度。但你知道嗎?在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有41%的人獨居、61%的人處於非受雇狀態、23%的人來自丹麥以外的國家;除了安穩的中產階級,哥本哈根還有扮裝皇后、飽受認同困擾的移民、暴力犯罪的受害者…。這些我們所不熟悉的丹麥面孔,正是攝影師Maja Nydal Eriksen鏡頭下的主角。

現年32歲的Eriksen是居住在丹麥的攝影師、策展人,她的作品常以田野調查為基礎,和攝影對象緊密合作,呈現他們的觀點和生命經驗。今年10月,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的系列展覽「臺北設計城市展」特別邀請Eriksen來台展出「100% Copenhagen」─根據哥本哈根居民的性別、年齡、階級等人口統計數字,挑選一百位民眾拍攝,從他們的生活經歷拼湊出哥本哈根的城市樣貌。曾在2008年,被《Monocle》雜誌評選為「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並給予「最佳設計城市」的評價,不禁令人好奇,對於拍攝了很多哥本哈根居民生命故事的Eriksen來說,會怎麼描述哥本哈根呢?

哥本哈根

「我認為關鍵字是綠色空間、綠色發展、綠色都市計劃。例如:城市花園、城市農田,讓大家都有很大的空間與機會去接觸綠地。我們也有很強的自行車文化。在哥本哈根,騎機車甚至是一件有點政治不正確的事情,幾乎沒人騎機車。我們的水質乾淨,因此還延伸出了許多港口浴(harbor bath);建築方面,新舊建築交錯卻融合…,這些種種都產生出很棒的社交變化。」Eriksen一方面大方分享著這些值得臺北學習的綠色知識,一方面也藉由攝影作品,讓大家從另一個角度瞭解哥本哈根。

 

「這個展覽是想探討人們如何在像哥本哈根這樣一個富裕、社會福利良好的城市尋找自我認同。當社會給你無限可能的時候,你反而要更費力的去思索自己的定位。」藉由攝影,Eriksen呈現的是必須被嚴肅以待的社會議題。例如,黑人移民想說的是在看似開放進步的哥本哈根,種族歧視問題仍然存在,深膚色的移民常被認為是犯罪。在相片中,他掛上皮包告訴大家:「我不會搶你的錢包」。又或者,帶著疤痕面具的男人告訴我們,他曾在酒吧外被陌生人毆打搶劫,保鑣卻袖手旁觀。仇恨犯罪在哥本哈根越來越嚴重。除了種族、犯罪問題外,照片中的哥本哈根人告訴我們,這裡就跟其他國家一樣,面臨著性別歧視、毒品管制、失業貧窮、酗酒、精神疾病等問題。Eriksen打開了一道看見問題的門,當越多人走進這道門,就能串聯起越龐大的力量,為城市找到出口。

100% Copenhagen線上攝影書:http://www.issuu.com/100copenhagen/docs/issuu_4deeba2184d6bf/1?e=11134415/1001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