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校園顛覆傳統認知:明倫國小校園再造
少子化現象的衝擊下,臺北市國小學生數呈現遞減趨勢。 臺北市政府一方面推 動鼓勵生育政策,促使新生見人數逐漸回升,一方面辦理學校整併強化空間及預算使用效益。
明倫國小是臺北市繼中興國小後第二個國小整併案,亦是第一個兼具保存與再利用雙重意義的案例。2014年3月14日至6月18日,在紙風車文教基金會進駐與策畫下,進行為期77天的「明倫創造力學園」的短期實驗計畫。結合知識、藝術與創意,明倫國小校園成為孩子眼中的奇幻樂園。

整併後的閒置校圍 煥然改頭換面
捷連行經圓山帖,列車進站前、速度放慢的時候往下俯轍, 就是明倫國小的校園。這個學校的校地不大, 但卻已經創立半世紀,是許多人共同的童年回憶。然而臺北市少子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明倫國小校務難以持續,在2013年與大龍國小合併。在地so年,明倫國小與社區居民、畢業師生情分連結已深,難以在都市紋理上一刀割捨,就此熄燈。
放大來看,臺北市的小學面臨招生人數不足的問題﹔眼光放長,如何讓孩子在小學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創意、文化,美感的覺察與感知?這個問題的答案,始終讓許多家長思索與焦慮。
與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攜手合作的「明倫創造力學園」 計劃,是臺北市首次嘗試創造一個專屬於兒童的創造力教育場域,實驗性質的短期計畫。兼顧了校園保存與再利用的社區期望,未來也希望可以朝此方向進行規劃,再創明倫國小新生命。

重新認識生長環境
一進穿堂,天光灑下的地方佈置成藍藍的海,海上有隻充氣大鯨魚可以和小朋友合照,加上各種昆蟲創意造型點綴其間,原有的校舍變得童趣而幽默。
走進操場,甲蟲身上擺著客家花布,放山雞在縮小版四合院中像恐龍一樣大,蜻蜓可以變成小孩的飛行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說明規劃的初衷:台灣是個海洋國家,我們有瀕臨絕種的珍貴動物,海洋生物與昆蟲;把他們做成放大數百倍的模型,「感覺自己縮小了,就能用一種全新的眼光重新認識自己所在的地方」。
不同角度看事物
許多畢業多年的明倫「 小學生」默默走進自己當年的教室, 看著幼稚園變成海洋世界、或是貼滿普普風的貼紙看著下一代在「 大龍啊教室」指指點點,尋找學校在哪裡, 自己站在什麼位置。明倫創造力學院計畫結束前, 已經有超過六萬個大、小朋友前來 「探險」這個不一樣的小學, 與其間夾雜歡笑聲的那個午後,將會繼續留在他們的腦海裡等待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