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龍:設計X環境 用不同的角度思考,讓城市更有魅力
城市永續備受關注,「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鎖定整體政策丶社會影響丶未來科技丶永續發展四大面向,深度探討設計如何導入政策,啟動迎向未來生活的城市改造。 日常生活中,舉凡食衣住行育樂都與環保息息相關,面對全球綠色風潮,臺北市環保局長劉銘龍如何運用設計,打造更迷人有魅力的永續城市?

有人好奇,在世界設計之都過後,臺北會留下什麼? 環保局長劉銘龍認為,「世界設計之都是個機會和轉變,它讓整個臺北市,尤其是主導整個城市發展的公務人員,有機會停下腳步,用不同角度丶不同思維去思考,如何讓這個生活的城市更迷人丶有魅力?」或許短期內硬體建設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但是透過與設計師的合作,無形中已經影響了公務員的思維,改變行政部門的施政想法。
這樣的想法,其來有自。早在申辦臺北世界設計之都時,環保局便與設計師合作,從生態永續的角度為出發點,為清潔人員重新設計制服與裝備,希望藉此提升清潔隊團體形象及工作效率。可是成果卻不如預期,雖然新制服有助於提升團隊形象,但清潔隊員間卻出現了不同反應,有些人比較習慣穿原來的制服,以特殊塑膠材質代替竹枝的掃把雖然科技感十足,使用起來卻不就手,沒多久清潔隊就改回原先的制服與裝備。
儘管這次設計案執行不算成功,卻讓劉銘龍意識到,當城市治理導入設計時,如果忽略了使用者的經驗,難免一廂情願。「我們也體認到,任何新設計都必須經過更長時間的溝通,必須要能內化成施政文化,整體政府的文官系統在做任何施政考慮時,都要納入設計的概念。」街頭巷尾常見的舊衣回收箱,則是環保局另一個與世界設計之都相關的案例。這些街頭巷尾常見的深綠色大鐵箱,為了吸引民眾注意,上面還寫著大大的紅色標語,現在看來未免不合時宜。因此,環保局找上了IF Office的馮宇,希望以「衣循環,愛永續」的概念,將舊衣回收箱大變身,箱體上標示了一些減碳數據,比如回收一件衣服可減少4.2公斤的碳排放,或是回收一件T-shirt可省下2500公斤的水。劉銘龍說,考量到社福團體經費有限,舊衣回收箱的換裝採包膜方式,預定於明年初更換完成,希望能讓民眾感受到城市的美化及市府團隊的用心。
除了舊箱換新裝,部分可直接舊換新的回收箱,設計則考慮人體工學,以161公分高的女性模擬尺寸丶高度,讓民眾更容易丟棄舊衣,標語也放在視線所及的位置。劉銘龍認為,透過與設計師的合作,讓市府公務員感受到自己的工作與過去不同,不僅增加了趣味和成就感,工作本身也變得更獨特。「當設計思維變成部門文化,考慮使用者情境可讓施政更切合民眾需要,將設計化為創新助力,讓行政發揮更好的效益。」
然而,環境美化只是個開始,為了進一步追求城市的永續發展,環保局更積極推廣綠能低碳生活。劉銘龍表示,以往廢棄物處理都直接燒掉,現在則要先思考如何再利用,新政府積極推動2025非核家園,臺北市必須思考如何提升再生能源的運用。除了率全國之先,在福德坑垃圾掩埋場轉型的復育公園,設置8000塊太陽能板,打造成綠能太陽光電中心,加上原本就有的沼氣發電廠,未來可作為臺北能源之丘及環境教育中心。廚餘也可轉化成生質能源,透過生物分解所產生的甲烷丶氫氣可用來發電,減廢為能。去年開始,臺北市機關團體開始禁用一次性餐具,希望藉此告訴民眾一種比較環保綠色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道德制約或扮演環保稽查的角色。劉銘龍指出,雖然不用塑膠或紙餐具,在生活中實踐並不容易,但實施以後,市府大樓本身的紙餐盒回收已減量七成以上。
臺北世界設計之都是一次全民參與的城市改造,除了公部門的政策推動,或許民眾也該停下腳步想想,夢想中的城市生活該是什麼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