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師週總召集人廖軍豪:讓設計思考成為mindset
酷夏的愛國東路上,川流不息的馬路旁,一台一台的黃色計程車為了行色匆忙的人停下,而在人行道上開展綠蔭的大樹,一棵一棵掛著斑駁的牌子,其中一面寫著「茄苳樹,又稱重陽木,樹齡約350年。」就像是一種生命的提醒,在這個城市偉大以前,它早已立足在這片土地上。

茄苳樹的身分證,讓人們有機會瞭解在我們生活周遭的樹木有哪些種類、如何保育,進而達到生態教育的目的;而計程車的鮮黃顏色,則提高了計程車的識別度,方便民眾招乘。其實,它們都是為了「解決問題」而生的一種設計。
近年來,人們開始談論「設計思考」這個新潮的詞,其實它指的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迷人之處就在於,不只是設計師,每個人都能擁有這個能力,可以親身實踐從觀察現象、發現需求、尋找解答,不斷修正優化的設計過程。
設計,引發 Impact
當我們在思考「什麼是設計?」這個本質上的問題時,答案卻出乎我們意料的簡單。「台灣設計師週」總召集人廖軍豪,打開他的臉書,告訴了我們答案。
一本他取名為「design behavior (設計行為) 」的相簿,裡面蒐集了許多令人眼睛一亮的常民設計,像是吃宵夜時,他看到店家將牆上掛著的帆布袋底部戳出幾個孔,就變成了方便客人抽取衛生紙的容器,或是將路邊攤的紅色塑膠椅倒放,就是下雨天門口必備的傘架。
從小在臺北長大的廖軍豪,因為喜歡把腦海裡的點子變成真實,開始投入了設計領域,希望將設計落實在每個日常生活的細節中。他認為設計不是天馬行空,是需求導向,「一個外型再漂亮的馬克杯,如果拿起來很不順手、或是會漏水,那就不能稱為一個好設計。」

在過去台灣代工思維的經濟模式下,設計師大多隱藏在品牌之下,很少被提及姓名或是設計理念。2006年時,受到國外設計師週的思潮衝擊,平穩的台灣設計師界開始掀起漣漪,從民間自覺自發的「台灣設計師週」就在這個時空背景下成形,延續至今已邁入第十年,積聚了充沛的能量,台灣設計界展現愈來愈多的在地人文風貌,設計師從所處的生活經驗轉換成創意設計,像是眷村的鐵窗花、玻璃紋路,都成了設計師創新的經典素材。
「設計師的力量不僅是設計出產品,也透過設計品傳達理念,達到群眾互動、改變現狀的目的,並且試圖傳播影響力,讓設計思考成為每個人的習慣與本能。」廖軍豪表示這就是今年的台灣設計師週主題「impact」要傳達的意義,設計除了滿足商業需求,還能成為改造社會的動能、發揮廣大的影響力。
設計,賦權城市改造
「設計思考」是解決問題的有效媒介,當一個人對生活情境感到不便利,就會試圖用設計來改變現況,希望讓生活變得更好。
設計思考,可以是一個產品、一個服務、一個方法,甚至是一個起心動念的想法,當每個人都能留心觀察周遭的日常生活,產生省思或是投入改造,就能凝聚成改造社會的巨大動能,這種積極的自發型改造行動,對設計者來說是一種挑戰,對城市來說,則是翻轉成長的契機。
設計思考,也能成為城市向上成長的驅動力,「設計的本質,就是在限制的條件中,創造出無限可能。」廖軍豪表示,設計的本質完全呼應了城市改造的議題,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不斷促進城市發展的優化。
臺北在2016獲選世界設計之都,如同一個承先啟後的開關,把過往台灣設計界延續、累積的機會迸發出來。「希望讓設計思考成為mindset。」廖軍豪期待,臺北世界設計之都不是一個有時效性的系列活動,而是可以成為種子,撒在每個人的心中發芽、茁壯,延續這股力道,讓設計思考成為生活教育,每個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親身體驗設計帶來的便利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