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標籤
- 熱門文章
111年設計補助
2019
2021臺北時裝週時尚秀
ACG
Grandpa
Santa
下載
世界工業設計日
公園不再大眾臉
凌宗湧
創作
動物
國際提案
圖文
在地活動
城市散步
城市空間設計
大自然
寵物
小招牌
展覽
工作坊
建築
影片
後疫情
徵選
手繪
插畫
散步
方序中
旅遊
時尚
時裝周
服裝
服飾
松山文創園區
松菸小賣所
永春陂濕地公園
活動
流浪狗
流行
浪浪
照片
爵士樂
犬
狗
畫冊
社區
社會設計
節日
繪本
繪畫
美學
美感
考古
聖誕節
聖誕老公公
臺北城市美學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設計補助
臺北時裝週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臺北爵士音樂節
臺北設計故事
藝術
街角遇見設計
補助
視覺
觀摩參訪
設計
設計; 競賽;
設計之都
設計臺北
評估訂定獎勵辦法引導民間參與-「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創造整維新視野
論壇
講座
趨勢
通用設計
關係美學
音樂
食物設計
駐村
快速檢索

在世界看見臺北之前,先讓臺北看見世界
當人們想到臺北時,第一個浮現的想法是充滿激勵性的熱情,還是令人沮喪的冷漠?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市民感官是日漸活絡還是變得遲鈍?如何挖掘屬於臺北的迷人故事,讓想像力與可能性向外擴散,讓市民感到共鳴與認同?上任已超過100天的臺北市文化局長謝佩霓,正努力透過文化政策的推動實踐,與市民協力合作,說出最動人的城市故事。
臺北 持續蛻變多元混成的城市
「臺北雖然不是我的家鄉,卻是我始終嚮往的地方,因為在這裡,你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有質感的方式,密集體驗各種藝術、文化、宗教、設計,參與整個臺灣擁有的文化想像,作為亞洲最民主的地方,臺北充分展現創意思考與民主自由的可能性。」謝佩霓心中的臺北,充滿了令人目眩神迷的魅力。
當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相關活動在臺北各地燃起改變的火種,也攪動過去沉寂的城市想像,許多專業設計師更全面參與體制與公共事物,一般市民都開始提出自己的意見,其中不乏正面鼓勵,卻也難以避免負面雜音,謝佩霓所帶領的團隊應該如何回應來自各方的期待與疑惑?

目前對臺北世界設計之都的批評,大多集中於政策考量缺乏永續性,市民有感程度低落。面對這些質疑聲浪,中途接手的謝佩霓並未逃避閃躲,「有些人認為世界設計之都執行到現在,幾乎是塵埃落定,但我認為不到最後一刻,都還有翻轉的可能,我要努力到最後一秒。」
讓自己成為觸媒 加速城市的化學變化
不論是過去借調高美館,或是加入臺北市政府團隊,謝佩霓早已習慣承擔充滿挑戰的工作,她試圖讓自己成為一個零,用最小的干擾帶來最多的可能,從釐清問題開始,讓看似無以為繼的政策持續被期待,就像一個觸媒,加速既有環境中的化學變化。
謝佩霓認為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先將事情還原到零的概念,「要先reprogram,才知道要再放什麼新的東西出來。」這也是為什麼變電箱色彩改造計畫在第一階段時,先將原本綠色與彩繪變電箱轉換為純淨白色,在經過市民共同討論後,才為城市找到最適合的色彩,從看似微小的變電箱改造開始,進而帶來未來環境美學的突破空間。
設計與文化從來不是單一部門的事情,除了需要跨部門的合作協力,公民美學意識的覺醒更為重要,不論是小招牌、變電箱、市場改造等計畫,都只是一個引子,讓市民開始相信自己也擁有改變社會的力量,只要建立起公民共識,即使每個人的腳步速度不一,社會也能夠穩健而持續演化。
2016世界設計之都 讓臺北看見世界
對謝佩霓而言,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不是終點,而是公民參與的起點,一開始透過從上而下的政策推動,進而讓人們開始覺察、關注日常生活中的設計,逐步引導市民參與交流,在開放性的平臺中逐漸凝聚共識,進而啟動從下而上的改變,即使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的階段性任務結束之後,這股能量也能持續滾動翻轉,為城市找到新的可能。
世界設計之都不能只去解決城市、政府的問題,而是趁這個機會去檢視社會發展的方向是否偏斜,將它導正過來。說到底,設計的本質其就是將生命還原到人道的信仰,透過政策與城市設計規畫,創造一個共生共榮的機制,增加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幸福感。
「我們要追求的不是單點突破,也不是讓世界看到臺北,而是讓臺北看見世界。」當人們眼中不再只是關乎個人的微小幸福感,而是能夠將目光投射到他人與社會,不論是從關心街道的整潔開始,或是開始思考城市招牌是否能夠變得更加簡潔美觀,這個城市就已經看見自己的不足,開始擁有更寬闊的視野與改變的企圖,對謝佩霓而言,這正是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最大的成就。

指導
Advisor

主辦
Organizer

執行
Executive
Organizer

官方合作夥伴
Official World
Design Partners®

城市夥伴
WDC Taipei 2016
City Partn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