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看見臺北之前,先讓臺北看見世界

2016-07-21
  • 謝佩霓局長

當人們想到臺北時,第一個浮現的想法是充滿激勵性的熱情,還是令人沮喪的冷漠?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市民感官是日漸活絡還是變得遲鈍?如何挖掘屬於臺北的迷人故事,讓想像力與可能性向外擴散,讓市民感到共鳴與認同?上任已超過100天的臺北市文化局長謝佩霓,正努力透過文化政策的推動實踐,與市民協力合作,說出最動人的城市故事。

臺北  持續蛻變多元混成的城市

「臺北雖然不是我的家鄉,卻是我始終嚮往的地方,因為在這裡,你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有質感的方式,密集體驗各種藝術、文化、宗教、設計,參與整個臺灣擁有的文化想像,作為亞洲最民主的地方,臺北充分展現創意思考與民主自由的可能性。」謝佩霓心中的臺北,充滿了令人目眩神迷的魅力。

當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相關活動在臺北各地燃起改變的火種,也攪動過去沉寂的城市想像,許多專業設計師更全面參與體制與公共事物,一般市民都開始提出自己的意見,其中不乏正面鼓勵,卻也難以避免負面雜音,謝佩霓所帶領的團隊應該如何回應來自各方的期待與疑惑?

2016世界設計之都 讓臺北看見世界

目前對臺北世界設計之都的批評,大多集中於政策考量缺乏永續性,市民有感程度低落。面對這些質疑聲浪,中途接手的謝佩霓並未逃避閃躲,「有些人認為世界設計之都執行到現在,幾乎是塵埃落定,但我認為不到最後一刻,都還有翻轉的可能,我要努力到最後一秒。」

讓自己成為觸媒  加速城市的化學變化

不論是過去借調高美館,或是加入臺北市政府團隊,謝佩霓早已習慣承擔充滿挑戰的工作,她試圖讓自己成為一個零,用最小的干擾帶來最多的可能,從釐清問題開始,讓看似無以為繼的政策持續被期待,就像一個觸媒,加速既有環境中的化學變化。

謝佩霓認為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先將事情還原到零的概念,「要先reprogram,才知道要再放什麼新的東西出來。」這也是為什麼變電箱色彩改造計畫在第一階段時,先將原本綠色與彩繪變電箱轉換為純淨白色,在經過市民共同討論後,才為城市找到最適合的色彩,從看似微小的變電箱改造開始,進而帶來未來環境美學的突破空間。

設計與文化從來不是單一部門的事情,除了需要跨部門的合作協力,公民美學意識的覺醒更為重要,不論是小招牌、變電箱、市場改造等計畫,都只是一個引子,讓市民開始相信自己也擁有改變社會的力量,只要建立起公民共識,即使每個人的腳步速度不一,社會也能夠穩健而持續演化。

2016世界設計之都  讓臺北看見世界

對謝佩霓而言,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不是終點,而是公民參與的起點,一開始透過從上而下的政策推動,進而讓人們開始覺察、關注日常生活中的設計,逐步引導市民參與交流,在開放性的平臺中逐漸凝聚共識,進而啟動從下而上的改變,即使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的階段性任務結束之後,這股能量也能持續滾動翻轉,為城市找到新的可能。

世界設計之都不能只去解決城市、政府的問題,而是趁這個機會去檢視社會發展的方向是否偏斜,將它導正過來。說到底,設計的本質其就是將生命還原到人道的信仰,透過政策與城市設計規畫,創造一個共生共榮的機制,增加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幸福感。

「我們要追求的不是單點突破,也不是讓世界看到臺北,而是讓臺北看見世界。」當人們眼中不再只是關乎個人的微小幸福感,而是能夠將目光投射到他人與社會,不論是從關心街道的整潔開始,或是開始思考城市招牌是否能夠變得更加簡潔美觀,這個城市就已經看見自己的不足,開始擁有更寬闊的視野與改變的企圖,對謝佩霓而言,這正是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最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