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的角落放一朵小花,它將綻放整座城市
當你在一間髒亂的房子裡放上一朵小花,自然會帶起你想要整理房間的慾望,一個影響一個,最後一朵小花將會為整間房間、甚至整座城市帶來煥然一新的效果,這就是設計的影響力。臺北世界設計之都推動的「小招牌製造所」計畫歷時2年,為不同的地區打造具有獨一無二特色的商家招牌,不僅讓設計應用在街角,更提供市民與設計師合作的機會,悄悄將改變的種子散佈,直到它萌芽開花,改變周邊商圈的景致、也改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今年「小招牌製造所」特別關注在臺北市傳統場域,而象徵了臺北舊時光的大稻埕慈聖宮周邊,充滿了店齡至少20年起跳的店家,其中陳永基負責永樂台南土魠魚羹與Mad L 萬貳工作室的招牌設計,結合新舊特色,期望讓民眾看見設計走入社區帶來臺北景觀的改變。身為參與設計之都的一份子,陳永基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連結所有默默在為臺北努力的每個設計師、每個民眾,讓大家一起正視設計帶來的影響力,並互相串接資源,為共同的目標努力。
在加入「小招牌製造所」計畫後,陳永基發現,其實明目張膽的大招牌在現代生活早已失去作用,但卻又因為慣性而沒有被改變,這時候只需要去推動一點點,就會讓店家開始思考:我是不是該重新整理一下店面?是不是有些東西太老舊應該換掉?就如同小花效應一般,從招牌影響店面改造、從一間店的改造進而影響對面、旁邊的店家,發揮「從點到線」的影響力。

在整個溝通的過程中,他不會過於干涉店家對於自家招牌的意見,盡量保留在地的特色,但求以新的方式呈現。「有趣的是,做完招牌之後,老闆自己就把原先的地板的重鋪了,遮雨棚也重整了,」陳永基說,他親眼看見設計的影響力,「他(店家)開始對設計有感,也改變他的商業營運,周邊的店家有的會跟進,設計將持續為地方提升價值,無感的店家就可能會被時代淘汰。」
除了實際參與大稻埕小招牌的設計外,陳永基說,如果自己可以改變臺北一個地方,他最想重新打造的就是「臺北圓環」。他覺得圓環是個非常特殊的存在,以西,是臺北的舊城區;以東,則開始迎接摩登臺北,處在新舊的交接處,他覺得圓環可以做更多文化設計。「保留舊的風味,但給予新的演繹方式,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體驗行銷,就能賦予圓環新的意義與價值。」
一座城市的設計美感其實並不是表象,而要是從市民開始的環境教育。陳永基認為,美感與設計的學習其實方法不難,就是在生活中不斷拓展體驗,在成長過程中就要不斷接觸美的事物,那麼當他成熟後,自然就會選擇美的東西。「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所以鼓勵大家多看別的國家怎麼做的,我自己也是靠不斷的看在進步。」這也是為什麼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不斷強調「市民參與」與「社會設計」,哪怕只是一座小小招牌,也可以成為城市裡關鍵的一朵小花,為當地的人帶來設計美感與溝通交流,漸漸將影響力擴散到不同區域,也連接起不同設計師的合作,未來這朵花將大大的綻放在臺北的每個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