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使用者思考的真正『公園』
採訪/許玲瑋 文/陳顥文 圖片、資料/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工程管理處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於1971年正式成立,開始大量興建公園,至今已陸續建置了大大小小共 851處的公園、廣場地,其中設立超過 20年、佔地一公頃以上的公園就有60座。
但隨著時間推移,許多建置二、三十年以上的公園開始出現老化、 與使用者脫節等問題;加上近年來臺北市人口高齡化、都市發展及都市擴張等議題, 土地成本日益增高,要在緊密的都會區裡再新闢公園愈是困難。 因此,如何因應環境跟上社會趨勢的脈動,提供更貼近市民生活的公園服務。

劃時代思維 「二代公園」 現身
從臺北申請 2016 世界設計之都開始, 市政府也開始重新省思公園更新的不同可能性,於是「二代公園」的想法應運而生。所謂的二代公園,是希望透過民眾的共同參與規劃出環境永續,可讓市民一起學習成長的主題綠意空間。結合民眾與社區發展哩,輔以通用設計和生態設計等概念,活化舊有公園的使用機能,使其兼具主題特色、生態環保與全齡無障礙等優點。
舉例來說,最早期廁所的設計通常只考慮到男性、女性,加入通用設計概念後則多了親子和無障礙廁所等設施;建置位置也將納入設計考量,盡可能減少使用者的尷尬與不便。除了年齡與性別,逐年增加的外籍勞工也是通用設計關心的對象:以外籍看護工為力,許多外籍勞工常需推著被看護的老人到公園散步,因此公園內涼亭的設置就不能單純只思考桌椅的排放,還需要將如何讓輪椅便於上、下斜坡、前進、旋轉、停放等,這也是在為高齡化的台灣進行基礎建設更新的動作。

換位思考 產官學研民多方協助
二代公園另一個重要特徵, 是 「由下而上」的規劃設計。將前置作業時間拉長, 舉辦工作坊邀請官、學、NGO團體等共同參與傾聽民間的聲音,從發想開端到建置末端,透過公私協力建置出民眾真正理想的「公」園。
配合 2016 臺北世界設計之都, 臺北市目前有三處公園正在進行二代公園的示範 計劃,其中,老舊卻又有著充沛生態資源的中強公園,在二代公園的理念設計下,轉型相當成功。開建於1987年,位於信義線象山捷運站出入口的中強公園,是臺北市最精華最熱鬧的地方。不像富陽公園、福州山公園的遺世獨立,這裡擁有相當高的人車活動量,但在這繁鬧公園的一角, 竟藏著嬌貴的臺灣特有種-臺北樹蛙。公園更新計畫的第一步驟, 便是決定主 題。經過多場工作坊討論後,「 樹蛙﹒ 綠意﹒水生活」成為中強公園的發展主軸。公園營造以樹蛙為核心, 在燈光與植栽上做調整以保護樹蛙。更設立專區,栽種樹蛙喜歡的野薑花、姑婆芋做漸層隔離,透過緩衝方式,避免人車活動直接干擾讓樹蛙在生態池能自然生息繁衍。這也間接呼應了二代公園的另一個特質 一一生態、環保與綠資源永績, 讓人與自然生態能同生共存。
相較過去,二代公園更重是公園治洪、入滲、飽水、儲水、防災、避難等多元功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中強公園減少人工設施與硬體鋪面,保留草溝、草地以儲存雨水,除了希望減少臺北市的熱島效應,公園裡也設置了能自然淨化雨水並再利用的「雨水花園」,讓人們重新檢視都市中的水循環與水的重要。
不只「上對下」的硬體規劃,「下對上」的積極參與與環境愛護、協助重建,為有政府與在地居民共同合作維護,這些公園才能符合居民的需求,成為兼具都市中自然生態保存地的休閒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