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C 設計響應:成為那個「你期望孩子成為的樣子」
「我們都太小看自己了,小看每個人舉手投足的力量。」今年才滿29 歲的許芯瑋,在台灣推動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Design For Change Challenge,以下簡稱DFC挑戰)卻已滿六年了。這些年,她爽朗的笑容依舊沒變,目光依然堅毅,只是關注的不再只有孩子們,而是在更多的大人身上。「這些年我最大的體悟就是其實教育沒有這麼遠,教育一直都在我們的身邊。大家一直都在問什麼樣的教育最好?什麼樣的教材最好?但其實我們的言行,我們的一舉一動,才是最重要的。」

用設計思考 培養孩子自信
六年前,受到一支 TED 演講影片的感動,許芯瑋辭去師大附中英文科的教職,開始在台灣推動DFC挑戰,透過一個淬鍊過的設計思考方法,帶領孩子們感受身邊的問題,想像解決問題的方法,以行動去實踐解方,經由一次又一次的修正,嘗試找到解答,最後再分享給大家。自DFC成立以來,許芯瑋直言從來就沒有想要挑戰或推翻現有的教育制度,而是希望打造讓孩子分享的舞台,就像DFC創辦人印度河濱學校創辦人瑟吉校長(Kiran Bir Sethi)所說,DFC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活用所學知識積極解決生活周遭問題,找到即使面對挫折與艱難,仍保有「我做得到(I can)」的自信心。
過去,她曾以為推動DFC最大的困難在於沒有人響應,或者沒有人能明白這個計畫可以帶給孩子什麼樣的學習,「現在我覺得我們真正的目標對象是孩子身邊的大人。我們已經相信孩子們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所以,我反而應該要讓他們身邊的大人看到這件事情。」
每年五月底、六月初的DFC分享大會上,來自全台各地的小朋友們都會一一上台分享他們所解決的問題,而在第一屆的挑戰結束後,許芯瑋仍記得曾經有一位來自鄒族部落的孩子獲得了當時的「首獎」肯定,得到了生平第一次出國的機會。許芯瑋輾轉從學校老師那邊得知,這位孩子的父親從懷疑孩子的能力到深深以他為榮,甚至還宴請了整個部落分享這份驕傲,「我聽到時好感動,孩子第二屆也有來參加,眼睛裡所散發的自信已經不一樣了。」

DFC點燃孩子的學習動機
今年由臺北世界設計之都所支持的分享大會活動中,有一組孩子的行動更引起眾多媒體的關注,三位來自彰化南郭國小的孩子,因為發現外籍移工在購買火車票時所遭遇的困難,他們透過自身的努力獲得來自台灣各地的翻譯志工協助,最後在一次又一次的聯繫後,還獲得鐵路局正面的回應,所有的自動售票機也有了多語的翻譯張貼在旁。「孩子在DFC的歷程時,當他要寫信給某位大人,但才發現自己文筆不夠好,覺得國文能力應該要再好一點;或者他想統計學校到底多少人有類似的問題,他才發現這不就是數學嗎?」許芯瑋認為給孩子一個使用所學的機會,他就會發現自己為什麼要學習,「不然他只會覺得這些東西就是拿來考試的,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那個WHY就是點亮孩子的點。」
成為那個「你期望孩子成為的樣子」
「在演講中我都會問台下的聽眾,你想要看到什麼樣的孩子?大家都會回答想要看到很有愛的孩子、充滿自信的孩子。我覺得很好!那你就必須要先成為那樣的大人,你才會看到。」許芯瑋回想起在某場演講上,被一位一直低頭滑手機的老師提問:「我們班的孩子上課都在滑手機該怎麼辦?」頓時讓她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她直言孩子都是看著大人長大的,身教的力量卻一直被輕忽。
「在設計思考的同時,要不斷地問為什麼,問了幾次後,才會找到根本的原因。我們現在找到的原因,就是孩子身邊的大人。」許芯瑋覺得我們所居住的城市已經有很多正面的想法在發酵,而大家也愈來愈重視孩子的世界,但當孩子已經著手解決問題、改變世界時,大人們更應該要成為那個「你期望孩子成為的樣子」,只要把發現問題當作是第一步,開始想像如何解決並動手去實踐,我們就能看見DFC舞台上,那些一再而在被孩子們分享的改變。

2016年臺北是世界設計之都,除了各項的官方活動外,國內的推廣也是重要的推動方向之一,設計響應的活動旨在集結民間相關單位團體以「不斷提升的城市」理念為本,鼓勵民間舉辦各項在地設計活動,共同串連,打造年度設計盛事。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16/12/31,欲參與的廠商可以線上下載申請表單並提出申請, 審查後即可成為世界設計之都的國內響應夥伴!
更多設計響應資訊,請參考: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設計響應活動開放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