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標籤
- 熱門文章
111年設計補助
2019
2021臺北時裝週時尚秀
ACG
Grandpa
Santa
下載
世界工業設計日
公園不再大眾臉
凌宗湧
創作
動物
國際提案
圖文
在地活動
城市散步
城市空間設計
大自然
寵物
小招牌
展覽
工作坊
建築
影片
後疫情
徵選
手繪
插畫
散步
方序中
旅遊
時尚
時裝周
服裝
服飾
松山文創園區
松菸小賣所
永春陂濕地公園
活動
流浪狗
流行
浪浪
照片
爵士樂
犬
狗
畫冊
社區
社會設計
節日
繪本
繪畫
美學
美感
考古
聖誕節
聖誕老公公
臺北城市美學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設計補助
臺北時裝週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臺北爵士音樂節
臺北設計故事
藝術
街角遇見設計
補助
視覺
觀摩參訪
設計
設計; 競賽;
設計之都
設計臺北
評估訂定獎勵辦法引導民間參與-「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創造整維新視野
論壇
講座
趨勢
通用設計
關係美學
音樂
食物設計
駐村
快速檢索

我們都留一小塊靈魂,在畫裡 ── 專訪創作者 Ann Chou 周育安
「探索本質,是為了圓滿自己而做的事情,也想為自己留下些什麼、試試看自己的聲音能傳多遠。」對於 Ann 來說,無論是哪種角色,她一如繼往從本心出發,透過不斷地捫心自問自己要的是什麼,反覆得出一個令她永不後悔的結論 ─ 創作。
我們總是不斷地譜曲、提筆,寫字,為了梳理心事、呈現那些難以言喻的感受。創作者進入紙張的世界,在裡面或迷失或兜轉,竭盡全力的留下自己,並好好安放現實。這是創作的真諦,也是創作者 Ann Chou 周育安治癒自己的方式。
Ann Chou 周育安(以下簡稱 Ann)是一名電腦繪圖創作者,畢業於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的她,最早接觸創作是曾經嘗試二創日本動漫開始的。當時的她畫過一些漫畫,但往往都在 3 頁之內就放棄畫下去。
後來她進入藝術授權業,每天看其他藝術家的創作,她也跟著畫圖,於是開始有了自己的原創插畫作品。起初內容多半以生活經驗出發,有可愛動物系列、與親情人物插畫,都是屬於比較溫暖風格的作品。「後來我喜歡上畫人物肢體帶動的韻律,以及描繪不同神情,所以開始模仿迪士尼早期的風格了一段時間,直到現在我都很喜歡那種人體動作的弧度與流暢感。」」
2017 年,Ann 參與人生第一次的插畫展。當時魏德聖導演的《52 赫茲,我愛你》有和其中一位插畫師合作,所以當時所有參展者都受邀觀賞電影。「在觀影後,我將令我感動的劇情用插畫方式記錄下來。現在回顧,當時的畫風真的非常青澀,但也很榮幸的被劇組轉貼在粉絲專頁,成了我的第一幅『繪影評』作品。之後我也越來越習慣以電影主題創作。」
以《52 赫茲,我愛你》開啟了以《繪影評》為主題進行創作,Ann 爾後便時常透過圖像繪出觀影後的心得,以及電影欲探討的社會議題。「我常常在社群上利用電影故事與粉絲相互思辨問答,答案沒有對或錯,因為我堅信『過程即是結果』,這樣的互動是希望每個人都能更關注自己的內心。」

2019,重新詮釋《52 赫茲我愛你》,你需要的愛情是哪一種?轟轟烈烈地克服萬難?平淡卻長久?或是擁有當下就已經滿足?
最早《繪影評》的作品多寫實、用色溫暖,使觀者能明顯看出人物與電影劇情。後來 Ann 慢慢地傾向加入更多自己的元素與構思,花了較多時間在思考電影所傳達的議題和構圖;有時作畫前會先在粉絲團開問卷調查,將與粉絲思辨問答的結果加入作品中,畫風也變得較為簡約與意象。
「如果說過去的《繪影評》是構圖完整的插畫作品,那現在可能更接近思想論述型的藝術創作吧。坦白說過去具象溫暖的作品比較容易聚集粉絲,但我更喜歡現在接近我個人本質的創作方式。」

作品《蝴蝶自來》以紀錄片《女也》為創作靈感,與粉絲問答的紀錄刊登於《遊報 Vol.11,May 2021》
電影是動態的,插畫則是靜止的,一靜一動的型態對於 Ann 來說究竟有什麼樣的差別呢?「應該是留給觀者的想像力不同吧。動態影像容易引導觀者進入作者世界,而靜態影像則容許觀者自行填補。」
「動態影像的時間是有限的,每一幀都流動的很快,讓人來不及停留,我們得到極為飽滿的聲光效果,連氣味都彷彿能聞到,然後迫不及待等著下一個發生的事件。在欣賞靜態影像時,我們可以長時間將視覺與思想凝聚在同一個時間格中,體會物件光影的變化、作者的思想,以及感受自己的倒影映射在其中。」
《繪影評》的創作至今已達近四年之久,問起 Ann 認為有什麼樣的趣事、好玩之處時,她這樣說道:「我覺得有三項,一是當有粉絲因為我的作品去看電影,也有收到合作邀請時,真的很開心。因為推薦電影除了影評與劇照截圖以外,也有人願意透過想像性的視覺視野,回頭觀看作為靈感來源的電影。」
「我發現我們之所以會特別喜歡某部電影,多半是因為劇情與我們的人生疊合,那些快樂的、期待的、遺憾的、痛苦的,我們都有一小塊靈魂在自己喜愛的電影中。所以我做了一套《繪影評》塔羅名片,當有人問我能否索取名片時,我都會要對方先在心裡想一件事,再抽一張名片,翻過來就會看見我對該部電影的創作與註解。有些人會希望我解答,有些人可能已經找到答案,無論如何,如果他抽到的是一部沒看過的電影,至少那部電影已經在他心裡留下記憶,有一天就可能真的被找出來看。」

《繪影評》名片塔羅牌
「第二是我的堅持。我的作品一定是角色搭配情境,並非單畫人或複製劇照,這會使我在創作往後的每張畫作時,都能感覺逐漸進步的成就感。最後一項則是紀錄轉變。我認為在不同人生階段,對不同事情的看法也都不盡相同;或許我在 A 電影時用某種角度得到心得,但是 B 電影與 A 電影的題材類似,卻有著不同立場,我看待相同事物的出發點也會有更新的詮釋,甚至會影響我在現實生活中的處事方式,我很喜歡推翻自己和感受自己變化的過程。」

作品《似人非人》以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為靈感,事件裡的每個人都是你我,故事即是現實縮影。用線串起每個腳色,我們都是悲劇事件中的關係人。
畫了這麼多別人的故事以後,Ann 把第一次繪本作品 ──《左耳》的主人翁留給自己。天生單耳聽障的她,因為不想讓旁人發現自己「不一樣」,幾乎都用「猜的」來讀取對方的意思、融入話題與群體。如此特殊的人生際遇與體悟,成了她誕生《左耳》的緣起。
故事裡,主角左耳和一群右耳生活在一起,總是聽不清楚他們說的話、來不及跟上節奏,也常常被突如其來的聲音嚇到。左耳覺得自己格格不入,不知道要怎麼加入大家。簡單的故事軸線,卻暗藏著 Ann 精心埋才的哲思命題,「並不想把《左耳》發展成宣導型的作品,而是一部審視內心、真實面對需求的圖文寓言。」
《左耳》整本書的用色很單純,只有幾種低飽和度的藍、綠、棕色,是屬於較為溫和中性的主配色,但略微怪奇的角色造型與場景透視,巧妙地代表日常中的不協調之感。「有些朋友問我,右耳的邊緣與主角左耳相比,是不是有點糊糊的?是故意的嗎?這讓我覺得很有趣。從外表來看,聽損者與一般人無異,而故事是從左耳視角出發,所以右耳們理所當然地以模糊的樣貌出現。」
「由於左耳只能藉由自己的樣貌想像他人,所以繪本的第一頁才這麼寫道:『我與右耳們一起生活。』而畫中的牆上掛著左耳畫自己與右耳的畫作,但當你翻到下一頁時,讀者馬上就能發現,原來右耳的耳朵方向與左耳一樣、其實右耳並不是左耳認知的右耳。」
Ann 在創作《左耳》的過程中,最困難的事是什麼?意外的她竟沒說是把心事揭露,而是 ── 選一張能代表故事內容的封面。「到底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故事?左耳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我希望封面能貫穿整部作品,因此最後選擇了左耳的自畫像為封面概念,因為這是一本關於自我成長的作品,而人像畫是紀錄樣貌的方式,也是創作者梳理自己每個階段的過程。」
《左耳》一樣可謂 Ann 的自畫像過程,從無到有的創作過程,Ann 彷彿也讀上好幾遍自己的人生。她笑說,反覆觀看故事,卻使自己有了更圓滿的感覺,變得更喜歡自己、認同自己。「我認為人生也是這樣,留戀的、恐懼的、想避免的事物,會不斷回來提醒自己還沒解決。當一直梗在喉頭的話說出來,終於能到一個新的境界,變成跨過那步的自己。」
最後我們聊到身為創作者的先決條件。Ann 說:「我認為『喜歡創作』是首要條件吧。因為創作需要長久累積,不是一係之間成名與致富的捷徑。在還沒累積作品前就想著將創作變現,如果沒有達成期望,會很容易陷入負面循環,接著就放棄了。」
「創作是為了探索本質,是為了圓滿自己,也想為自己留下些什麼、試試看自己的聲音能傳多遠。」對於 Ann 來說,無論是哪種角色,她一如繼往從本心出發,透過不斷地捫心自問自己要的是什麼,反覆得出一個令她永不後悔的結論 ── 創作。
創作者:周育安 Ann Chou
文章作者:Carol
文章轉自:https://reurl.cc/q1NyWg
本文經 FLiPER 授權刊登
更多《左耳》:作品連結
本作品參與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21圖文創作扶植計畫」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為鼓勵臺灣藝文創作發展,讓更多原創作品被社會大眾看見,協助許多有才華的圖文創作者獲得資源,與 FLiPER 推出「2021 圖文創作扶植計畫」,扶植 10 件創作出版成書,只要你有優秀的創作與想法,就有機會發光發熱!

指導
Advisor

主辦
Organizer

執行
Executive
Organizer

官方合作夥伴
Official World
Design Partners®

城市夥伴
WDC Taipei 2016
City Partn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