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綠廊帶串聯整合計畫
捷運淡水線1997年通車,沿線線形公園因社會、經濟發展之變遷,相關線形公園綠帶設施、植栽等已不符當代需求。為創造更多休憩、活動空間及城市亮點,故臺北市政府透過線形公園通盤檢討及沿線再發展策略規劃,從「點、線、面」進行規劃,打造以車站為核心點、綠廊帶南北向動線串聯為線、東西向市政計畫整合為面之點、線、面串聯整合計畫。
「點」計畫
以捷運場站為核心,鼓勵大眾運輸、人本環境營造及緊密城市發展的都市機能複合性,將沿線捷運場站分為「全市核心型場站」、「地區核心型場站」及「鄰里型場站」等,並依場站定位、周邊環境特性及生活圈機能需求,研擬規劃建議及策略,增加更新動能,促進地區產業、社區及鄰里活動的多元活力,完善公共服務的需要,並著重綠運輸、交通轉乘、開放空間等相關環境及設施的整備。
「線」計畫
持續推動捷運淡水信義線(臺北車站至關渡站區間)捷運綠廊帶改造,藉由委託專業團隊規劃設計並積極推動公民參與制度、改善線形公園設施、保留既有在地文化及特色、強化公園空間環境等方式,形塑更多城市休憩活動空間、景觀亮點及更優質、友善的都市開放空間。自捷運臺北車站往北,連接大同、中山、士林、北投等行政區捷運綠廊帶,串聯北市南北生活圈,持續透過景觀改善及綠廊串聯,創造屬於臺北市的綠色廊帶。
「面」計畫
以捷運沿線站與站及廊帶串接,進而構成區域空間尺度,結合臺北市各大再生計畫、區域規劃、市政建設及文化觀光,在長期發展面向提出人本環境整體性營造、結合大眾運輸的市政建設及產業活化策略,以促進臺北市各區再生,維持並提升城市整體競爭力、節能減碳及宜居永續環境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