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環境很簡單,只要動手做就好。

2017-01-23

走入臺北市文化局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與女人迷合辦「大女子房間」展覽,其中一間鮮明黒色的小屋由工業設計師Gina(徐景亭)一手打造,長餐桌擺放著由脊椎骨、頭蓋骨、實驗室量杯等意象轉換設計而成的家居杯盤,在Gina充滿感性的設計想像下,原本令人感到恐懼的元素在轉換觀看角度之後,也能透出充滿生活感的自在溫度。

近年來,Gina參與了許多有設計之都相關的企畫,從利用999元的微基金為民生社區店家進行創造改造計畫,或是策畫「臺灣X荷蘭社會設計展」,實現以設計關懷人與社會的概念,乃至於最近帶動臺灣對於菜市場環境教育的思考的「市場小學」計畫,Gina一直希望傳達的是設計與生活之間的緊密連結,「當人們開始對城市多一點關懷,也許只是讓城市更乾淨美觀這麼簡單的小事,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城市的改變。」

 

改變環境很簡單  只要動手做就好

「大女子房間」展覽

感記憶的傳承與連結,一直是Gina創作的主題。位於臺中的東海醫院是Gina的老家,隨著家族開枝散葉,Gina也隨著家人搬到東勢的新大樓居住,但是新家在921地震時傾倒後,Gina與家人回到東海醫院居住。看著周圍的人們因為這場浩劫而失去活力,有人選擇離開這個傷心地重新開始,但無法離開的人,難道只能哀傷度日?

為了讓周圍鄰居在重建家園的過程中重拾笑顏,Gina開始利用醫院閒置的病房、手術房舉行展覽,讓大家走進醫院不只是為了看病,還能參加活動看展,就是希望讓大家知道,事情沒有那麼悲觀。

「其實想改變環境沒有那麼難,只要動手就可以。」帶著爽朗的笑容,Gina成立「東海醫院工作室」,運用醫院的元素進行設計創作,不只延續了自我的生命記憶,也扭轉了過往人們對於醫院的冰冷印象,樂於聆聽設計背後的故事。

 

就地取材  說最在地的故事

 

而Gina近年來進行的「三重黑色聚落」計畫,其實也是從真實的生活情境發展出來的計畫。

三重曾是臺灣加工製造業的核心,在工業發展蓬勃的60年代,Gina的公公與其他工廠經營者日以繼夜地在自家工廠運轉著,創造出臺灣驕傲的經濟奇蹟榮景。但在90年代開始,隨著工廠逐漸外移,技術轉型,人力也逐漸受到更高階的機器取代,曾經24小時不夜城般的工廠區,開始一間間的關閉。 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Gina公公在三重開業已久的「閥類開關」零件製造工廠也在大環境的影響下黯然停業,看出公公的不捨與落寞,Gina開始思考,如何運用自己的設計專業,重振三重地區的榮光?

當時Gina在三重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Workshop,找來設計師、音樂家、藝術家等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就地取材,各自發展作品,例如設計師運用現有素材設計作品、藝術家運用工廠零件做出裝置作品、而音樂家則採集當地的聲音做出配樂。

從這場實驗中Gina延伸出許多新的可能,她開始造訪當地工廠,透過訪談紀錄在地工廠的故事;繪製工廠地圖,讓有製造需求的設計師能夠按圖索驥;提出設計駐村計畫,召集學生參訪工廠,讓年輕世代認識傳統產業;邀請日本導演拍攝「工廠肖像」紀錄片……,當設計藝術與在地工廠的人文內涵結合,迸發出的能量就像火種一樣,讓看似熄㵴的地區重新發光。

工業設計師Gina(徐景亭)

Maker×在地製造  擴大產業效益

 

雖然許多工廠已外移或是閉店,但是時至今日,三重中正北路仍有864家工廠,橫跨鑄模、點焊、電鑽、車床、塑膠射出等製造加工,而Gina公公工廠所在的193巷目前也有上百家工廠持續運轉。「對於創作者而言,這邊就像一個寶庫,能夠讓你的想法創意具體落實。」每當有設計師想要尋找某種技術,卻又不知道從何開始,Gina的工作室就像是一個在地情報發射地,提供建議名單,甚至親自帶著設計師去拜訪工廠。

雖然對於當地工廠而言,來自設計師的訂單量較小,但是許多工廠老闆或是年輕的二代也願意嘗試新的可能,「一開始他們會覺得這只是做好玩的,但是只要第一批做完再下第二批的單子,他們的想法就會慢慢改變,開始覺得這也是未來的商機。」就像Gina剛開始找附近工廠製造燈具零件,而對方也只是利用零碎時間幫忙生產,但是當Gina第二次下單時,工廠老闆居然好奇的跑來參觀她的工作室,想要了解這個零件如何用在燈具上。

 

Gina期待透過近年來盛行的Maker力量,為傳統產業鏈帶入更多未來潛在商機,不只增加產業價值,也擴大產業參與,這也正是臺北世界之都期待建立的未來產業生態鏈。

面對大環境的變化及產業轉型的困境,有人感到悲觀,但是Gina卻始終沒有失去對未來的想像能力,「三重有著這麼珍貴的寶藏藏在巷弄中,如果我們現在不去做些努力,當這個地區的文化消失之後,人們就只能在紀念館中去感受了。」Gina希望透過黑色聚落計畫,將困境視為新生的契機,讓更多人了解臺灣傳統產業豐富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