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傑:設計X創業 面對變革,提供創新實驗的場域

2016-09-09

華人社會的第一次,「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是亞洲首度以設計政策為主軸,探討城市發展的改變與永續。這個時代,變動已成為社會的常態,臺北的轉型與變革,早已不只是一座城市的議題,而是整個臺灣城市、甚至國際都市發展的參考範本之一。我們從整體政策、社會影響、未來科技、永續發展四大議題展開。 建築背景出身的臺北市產業發展局局長林崇傑,面對臺北的城市產業發展,將如何導入設計思維,找到轉型進化的契機。

臺北市產發局長 林崇傑 許宏偉攝影

「臺北市雖然不是大城市,但是我希望所做的每件事,與全世界相比,觀念丶作法都是並駕齊驅,一點兒也不覺得落後。」林崇傑充滿自信地說。 5 年前,在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推動的「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畫」(URS,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後來成為世界設計之都的初始計畫之一,林崇傑老早就看到設計的影響力。他說,過去提到設計都會聯想到工業設計,但從 10 年前開始出現社會設計的概念,設計的定義已經改變,「所有面對生活一切改變都是設計,機制需要設計丶運作模式需要設計⋯⋯」接任產發局局長之後,林崇傑將業務統整為四大主軸:「世代正義,創新創業;土地倫理丶食農共生;城市風格,生活產業;未來傳承,永續調適」。每一項主軸,對應到的都是最新的國際產業趨勢,並且更需要跨科處的合作。「過去各科業務分得很清楚,現在將跨科丶跨處的工作混合在一起,」林崇傑指出,「雖然大家很不習慣,但為了發揮綜效,必須要跨科丶跨處室合作。」

以食農共生為例,每年 7丶8 月,木柵丶北投盛產綠竹筍,去年產發局邀請了晶華酒店丶點水樓丶欣葉台菜丶寬心園丶扶旺號鐵板吐司等5家餐廳業者,以綠竹筍開發夏季限定的在地料理,將商業處與農業發展科的業務搭在一起,一方面推廣美食,一方面也輔導農務。生活產業則分為成衣設計丶飲食之都丶設計等三個面向。雖然以現今的狀況,臺北不足以支撐起所謂的時尚產業,但臺灣業者向來以機能布料見長,針對這項優勢,林崇傑希望吸引年輕人就業,為產業帶來生命力。飲食之都著重臺北匯聚各路菜系的深厚底蘊,加上新住民帶來東南亞的飲食文化,激盪出不少創新的火花,「想要吃到好吃又便宜的中華料理,一定要來臺北!」林崇傑的這句話,應該不會有人否認。目前產發局正著手臺北市飲食系譜的製作,作為中華料理的基礎知識,下一步是奠定中華料理在臺北的地位,讓全世界想學中華料理的人就想到臺北,甚至要取得認證才能開業。為了向國際傳達「臺北設計」優質形象所舉辦的臺北設計獎已邁入第 9 屆,其中半數參賽者來自國外,並有六成是專業人士。

至於產業局最主要的業務——創新創業,也針對年輕人創業的生命週期進行統整,提供從創業初期到成長為上市櫃企業所需的資金丶經營管理等各種協助。同時,匯整各種市府與民間創新育成機構及創業資源,讓創業者可以很快找到對應的單位。臺北市也開放成為創新實驗的場域,例如酷課雲數學科錄製團隊與宇萌數位科技合作,在解題中加入 AR 擴增實境技術,幫助學生理解題目的內涵。宇萌的實戰經驗,引起美國矽谷及中國大陸的興趣,已計劃進軍海外市場。

林崇傑認為,臺北擁有最好的人才,應該感到自傲,在做每件事的時候,他都反問自己:「作為臺北的當代人,對全球人類丶社會的貢獻是什麼?」他希望產發局做事要有這種抱負,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不只在臺北有效,對世界其他城市也能有所啟發。當跨界整合成為時代所趨,愈來愈多事務必須仰賴跨領域知道來解決,只有透過設計不斷改變,才能以新作為面對新挑戰。留學日本的林崇傑在辦公桌背後的牆上掛了一幅字,寫著:「夢想是一切的開始。」只要有心,路是無限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