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欽榮:設計 X人本 適應轉變,模擬下個10年的生活樣態
世界設計之都是一場城市改造運動,除了將設計導入建設中,「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更以政策設計為主軸,鎖定整體政策丶社會影響丶未來科技丶永續發展四大議題,探討城市發展的改變與永續。當臺灣逐步邁向高齡化社會,作為六都中人口老化最快的城市,臺北市副市長林欽榮如何從設計綜觀新局,擘劃未來城市的生活樣態?

9月初,臺北市忠孝橋西寧南路匝道拓寬工程完工通車,從三重進到市區,第一眼看到的是風華再現的北門,開闊的視野一路延伸,及至遠方矗立的101大樓,兩旁的建築物彷彿都在說著:「歡迎來到臺北市!」臺北正在變成一個更有美感的城市,因應社會型態的轉變,從公共住宅丶公辦都更到區域發展,由點線面慢慢描繪出未來城市的生活藍圖。臺北市要打造的不只是個美感城市,更是一個放眼2050的願景計畫。
專長都市與區域研究的臺北市副市長林欽榮表示,臺灣面臨少子化丶老年化的結構轉變,尤其臺北市有14.5%為65歲以上老人,未來每年將增加1%老年人口,作為六都中人口老化最快的城市,必須先做好準備。另一方面,資通訊產業正面臨轉型的契機,如果能運用智慧科技提升生活品質,生產新的生活型態,臺北本身就是最好的實驗場域,將來還可將成功經驗推廣到整個臺灣,甚至國際輸出。
為了模擬下個十年的生活樣貌,臺北市從40處公共住宅基地中選了6處作為示範性智慧社區,約七千多戶。由營造廠丶資通訊業者跨業整合統包,除了設置水電丶瓦斯等智慧讀表系統,社區有公共托嬰中心,可減輕年輕夫妻養兒育女的負擔,未來還將納入遠端照護丶智慧電動車共同租車系統等,提供市民高品質又安全的住居。雖然興建成本將增加3%到5%,但藉由智慧科技節能節水省下的費用,將來可回饋給租住戶及「北市公宅管理公司」。有別於一般社會住宅,林欽榮特別強調,臺北公共住宅自身銜接丶承載丶準備丶適應下個世代的臺灣都市生活,背後隱含著總體產業的想像與社會適應的邏輯,反映的是一種社會韌性。因此,公共住宅智慧社區的興建,不僅可以實現居住正義,建立城市美學,還可促進臺北市科技產業發展,引進新的社會模式。
如果將公共住宅發展的邏輯放大到整個社區,更進一步就是公辦都更。根據市府統計,從1998年至今18年,都更劃定土地面積為720公頃,但實際執行只有20公頃,執行率約3.8%,平均每件都更案從申請到完工至少要8年半時間。2015年,英國倫敦勞依茲保險公司與劍橋風險研究中心發表一項調查,臺北市因颱風丶地震等災害威脅,被評比最具風險的城市,目前臺北市30年以上的老房子約50萬戶,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異常,必須強化城市抵抗災害的應變能力。因此,公辦都更著重在窳陋社區改造丶關鍵產業振興丶市場改建丶都市環境改造,希望能照顧社區,為適應社會結構營造生活的新情境。
林欽榮指出,公辦都更並不是要與民爭利,而是政府職能再復興,藉此建立民辦都更可以效法的模式,讓都更流程簡化透明,保護所有關係人權益,成就基地周邊的機能,並提供較好的稅制。例如,蘭州斯文里整宅,由於航高限制,無法興建高樓,對建商來說失去可開發的誘因,只要居民達成共識,將由市府擔任實施者發包興建。「都市更新應該是一種全民運動,人民透過自己的力量,結合市場能力,成就可居環境的提升。」林欽榮認為,政府要創建丶改造制度,讓都市更新順利發展,如此一來,才更有能力進行公有土地整合,推動西區門戶丶東區門戶等各個再生計畫。
為了城市的永續發展,許多國際城市已提出自己的願景計畫,包括東京計畫2025丶2050大巴黎計畫。臺北有了公共住宅丶都市更新丶各區再生計畫,由下而上建構出迎向2050年的願景,「願景計畫就像城市的大腦,一個城市要擁有可被傳承的長程發展計畫,才有競爭力,而智慧程度是未來的戰力。」林欽榮說。臺北的2050年雖然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模樣,但透過由小至大的城市設計,市民未來的生活樣貌已經開始在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