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生活經歷,說想說的故事——漫畫家英張

2021-11-08
  • YZ_6
汲取生活經歷,說想說的故事-英張

汲取生活經歷,說想說的故事-英張

英張的兒時記憶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展開,如那年代的學生一般,下課回家第一件事是打開電視看卡通,《美少女戰士》、《夢幻遊戲》陪伴著她的學生生活,「我就是很普通啦。」英張這樣子說。

短篇作品《親結》曾與植劇場合作改編為《天黑請閉眼》

短篇作品《親結》曾與植劇場合作改編為《天黑請閉眼》

從接案到金漫新人獎
台灣的漫畫產業,在許多台灣創作者經驗裡,大多感受不到這個行業帶來的穩定感,換句話說,倘若以「漫畫家」為全職,似乎難以維生。如前所述,自美編案子開始的接案生活,英張想辦法拓展各種可能的工作機會,曾於CCC創作集上刊過短篇《親結》,之後投稿單集劇本到蓋亞文化,因緣際會下,透過蓋亞文化接到了植劇場《天黑請閉眼》合作案,也因此2018年英張以《天黑請閉眼》獲得年度金漫獎作家新人獎,難能可貴的經歷,亦為她創作生涯指引出更明顯的道路。

第二部作品《森山朗讀會》

第二部作品《森山朗讀會》

「假設文本是漫畫、小說,要擴展受眾最有效率的方式便是影視化。好處是擴大觀眾群,壞處可能是題材受限。」意指,影視化的同時,勢必得依據資金、預算來做題材調整,儘管如此,創作者與影視接軌是她認為必然的未來趨勢。漸漸將重心放在漫畫創作的英張,在第二部作品《森山朗讀會》收尾之際,第三部作品《採集人的野帳》已準備啟動。《採集人的野帳》是以台灣日治時期的職人為題材,描繪青少年成長歷程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

《採集人的野帳》以職人為題材,同時連結到台灣日治時期背景

《採集人的野帳》以職人為題材,同時連結到台灣日治時期背景

普通人的創作喜好養成
要說對她創作產生些許影響的,可回到高中時期接觸的兩部作品。
一部是改編自日本小說家小野不由美的動畫《十二國記》,另一部是漫畫《ALIVE 最終進化少年》。前者以中國山海經為背景的奇幻故事,啟發日後英張在題材上的選擇,「相較科幻、未來感,我更喜歡中世紀、古世紀的時代背景。」再者,比起電腦感畫風與線條,日本漫畫家安達渡嘉鮮明的水彩、手繪風格,則直接映照出英張的喜好。

英張喜歡的閱讀類別篇好輕鬆、愉快

英張喜歡的閱讀類別篇好輕鬆、愉快

關於創作題材的選擇,英張透露她畫的全是自己想畫的東西,好比說她特別鍾愛和服、和室以及具有記憶的時代風格。至於平常喜歡閱讀的類型有那些,英張表示偏好輕鬆、愉快、成長類型的題材,「不大喜歡看血腥、恐怖、鬱悶⋯⋯這些看完會讓自己胃痛的作品。」而對於備受推崇的偏門作品,英張也直言:「有時就是看不懂或沒那麼喜歡,接觸的作品也偏大眾、口味沒那麼獨特,我真的是一個普通人。」

喜歡觀察周遭人事物,也喜歡在作品中投入生活歷練

喜歡觀察周遭人事物,也喜歡在作品中投入生活歷練

生活的細膩是創作武器
假如你看過英張的作品,多少能察覺到她對周遭人事物的細膩觀察,其靈感源自不斷更新、拓展的生活內容,這是她希望藉由創作,帶領讀者感受不同的日常。有人說,創作者的前一、二部作品,往往會反映出自身的生活歷練,如同《森山朗讀會》就是反映出在台南的英張,所看到的日常風景:騎機車通勤的人們、魷魚羹攤位的塑膠袋……都是台灣人感到熟悉與和諧的畫面。

英張的作品中,經常可以看見我們熟悉的風景

英張的作品中,經常可以看見我們熟悉的風景

「做了選擇就不要後悔,因為你永遠無法證實另一個選擇會是什麼樣的。」影響英張至深的一句話,是她大學訪問過的策展人所說,選擇了創作這條路,她能做的唯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哪怕碰壁也得繼續。
英張,一個感覺自己普通的創作者,持續創作出讓大家感覺有趣的故事。

英張總是能創作出貼近生活、又精采的作品

英張總是能創作出貼近生活、又精采的作品

BOX:
英張,自由創作者,第一部出道短篇作品《親結》刊載於CCC創作集,著有漫畫版《天黑請閉眼》、《森山朗讀會》及現正連載的《採集人的野帳》。一個從平面設計接案開始,嘗試以插畫家、漫畫家等身份進行創作的人物。
文字─Lig Lin
圖片─英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