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具有餘韻的作品,才能永留人心——專訪導演紀柏舟

MANGOWORK 光之塔動畫一角
紀柏舟,MANGOWORK光之塔動畫事業負責人,台灣少數2D跨3D的全方位動畫創作者。2011年作品《光之塔》於國際獲得廣大迴響,共獲得28項國際獎項,入圍與放映超過80項國際影展比賽;2016年受邀擔任金馬獎視覺藝術總監,片頭動畫以一幅超現實的魔幻畫作結合動畫技術,建構出不停運轉的電影世界,全系列作品為典禮美學帶出全新高度。

訪談時隨手起筆
打開對動漫的想像力
純藝術、動畫、漫畫、音樂⋯⋯不管什麼領域,紀柏舟都能侃侃而談,這一切的啟蒙都從漫畫開始, 「小時候我的絕技是三十秒畫出孫悟空跟達爾。」自豪說起喜歡動漫的契機,那是瘋狂著迷《七龍珠》的小學時期,紀柏舟甚至自己編寫故事分鏡、動作打鬥,以番外篇形式租借給同學,除了賺零用錢,更是未來得到Marvel、Dreamworks賞識的原點。

七龍珠-達爾
循著喜愛畫畫的生命歷程,紀柏舟國中念美術班,高中雖念普通班卻創了漫畫社,但又因太愛畫畫,大學又考回師大美術系,途中又意外想玩音樂⋯⋯不斷在動漫與各種藝術之間擺盪,直至某日在二輪戲院裡連看《神隱少女》與《怪獸電力公司》之後,突然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期許,「《神隱少女》是東方2D最棒、《怪獸電力公司》是西方3D最棒,從那之後,我發現自己想說一個有世界觀的故事,並不是畫一張圖而已。」

不斷精進的創作之路
不斷精進的創作之路
於是,研究所的畢業製作《回憶抽屜》便是以3D動畫為媒材,雖融合紀柏舟對藝術觀點的想法,但畫面才短短幾分鐘就耗費心力製作,僅能講故事的「點」、未能講「面」,讓他意識到自己對動畫創作的核心,依舊是想說出完整的故事。於是紀柏舟在二十九歲時前往美國進修,希望能做到國際水準,得到專業認可,同時看看擷取外面世界的能量。
就讀美國加大洛杉磯分校(UCLA)期間,有鑒於未能將故事說完的《回憶抽屜》,他以四個月的時間,致力做出能撼動國際的《光之塔》,試圖實驗「當故事說得好時,那股威力會有多強大?」雖說奮力一擊的實驗成功了,但專業的世界既嚴肅也殘酷,「我會做3D,也能做概念美術,但我想當導演,而最接近導演的是分鏡藝術師(Story Artist),於是我跑去找《馴龍高手》的老師,學習叩關好萊塢的秘訣。」
在《馴龍高手》的老師指導下,紀柏舟花兩個月的時間將自己打掉重練,純粹想深究好萊塢分鏡師這門工作。而後,他的天賦與努力受到肯定,成功獲得Marvel、Dreamworks、Disney賞識。只是他意識到假如一天12小時都在畫功夫熊貓、鋼鐵人,自己將會成為工業產業裡的工具,「特別是在那樣的產業裡,畫鋼鐵人畫得很厲害的人,多到會讓你躲在家裡哭。」於是在不斷省視自己的本質之後,他深知始終想做屬於自己的作品,獲得國際認可只是第一步,最終還是面對內心對創作的渴望。

好萊塢安卓魯斯電影節最佳動畫片,由Director Guide America協辦
感動人心才能真正被留下
《回憶抽屜》、《光之塔》、《暖冬》、《夢中的家》……等不管是原創或商業的作品,其中挾帶的豐沛情感,全來自紀柏舟的生命經歷,包括家人、環境、成長歷程,對他來說,真正代表台灣的作品,絕非以符號來呈現,「不須用表面的方式來告訴人們這是台灣,台灣要用世界的語言來呈現。」
而所謂世界的語言,如同紀柏舟的創作初衷:「Follow your heart.」簡單明瞭的一句話,卻透露人們經常在風格上被侷限,難以遵循自己的心,「創作本來就該做能感動自己、讓自己喜歡的東西,如果成品連自己都不喜歡,就更別提有所謂的自我風格。」他曾提及一句似乎是李安導演的名言——沒有風格的人才要擔心自我風格是什麼。

2011年以動畫《光之塔》入圍學生奧斯卡,2013年以動畫《急救時刻》入選好萊塢電影節
紀柏舟以自己最喜歡的動畫大師為例,「看完宮崎駿你會記一輩子,但現在的作品,可以讓人印象深刻的反而變少了。」一代人甚或不斷流傳的經典之作,成為他製作動畫的長期願景,未來將推出兒童動畫影集與動畫電影,亦是紀柏舟想透過自己的視角,創造出永留人心、具有餘韻、並能成為一代人回憶的作品。
回到最初,從繪畫天分與對漫畫的興趣出發,直到全心進入動畫世界後的掙扎與磨練,在紀柏舟觀點裡,能持續做出自己喜歡的東西,便足矣。也因此,他也會持續用動畫,述說著他想傳遞到下一個世代的故事。
文字─Lig Lin
攝影─林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