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盛開 女性情誼的自然美好——專訪百合漫畫家 星期一回收日

星期一回收日的工作室日常,就是看漫畫、畫漫畫。
午後的斜陽透過落地窗灑進房內,輕輕地覆蓋在散落各地的漫畫書籍、髮飾小物、圖像海報。一旁的工作台凌亂而有序,窗簾半遮的陰影處,百合漫畫家「星期一回收日」(簡稱「星期一」)埋頭在電繪板上東塗西抹,筆尖撫過之處所留下的線條,交織成生命,抽出細膩而饒富層次的情感絲線,編織成「百合」圖騰。

每日陪伴星期一回收日創作的工具們。
以生活為墨 以回憶作畫
大學甫畢業即收到出版社邀請,參加漫畫企劃出版第一本書,即是改編電視劇《植劇場》的劇本,出版漫畫單行本《戀愛沙塵暴》,其中兩女爭一男的情節,兩位女主角的情誼讓星期一深受感動,「我忍不住想,她們應該可以在一起吧。」雖因改編無法脫離劇本原意,卻也成為了星期一「百合創作」的契機。
「百合」普遍被稱為「Girls Love」,是在漫畫、小說、遊戲中,以女性之間所獨有的曖昧情愫與愛慕情誼為題材,不論在情感、感性、性愛上,發展女性間獨特情誼的主題。星期一說,要真切地體悟並琢磨出百合的精神紐帶,「談戀愛是最好的創作靈感來源。」無論是愉快的戀愛經驗、有結果、甚至是沒有開始的戀情,這些感情經驗皆能過化為創作養分,星期一笑說,自己的性格容易執著,而這樣的情感也投射在作品《粉紅緞帶》的露喵、《九命人-溺光》的林子揚的身上,藉由在漫畫情節釋放個性在戀愛中的情感能量,產生百合獨特的化學反應。
放下畫筆,跟著星期一跨過喧鬧的馬路,拐進靜謐遼闊的城市秘境,轉換心境。「竹溪是我很常來散步找靈感的地方,自然景觀很容易不經意地就溜進我的作品中。」星期一站在小橋上,扶著欄杆,時不時墊起腳,探頭俯瞰溪底,或是輕撥額頭落下的髮絲眺望遠方。她說,這些日常篆刻在腦海成為回憶,不定期地就會被挖出來,化為作品的一部分,像是《粉紅緞帶》中的高中學校生活,下課打排球、同儕對同性戀的習以為常、某個市區的公車總是不準時等等,當日常片段成為創作元素,記憶也跨越虛實的界線,遊於生活之中。

竹溪是星期一回收日常散步找靈感的地方。
屬於星期一的百合漫畫
回想起與漫畫的邂逅,星期一似乎自兒時就相當痴迷於漫畫。幼稚園起就很自然地在畫畫,直到國小、國中時著迷於《航海王》,把角色當二次元初戀,甚至每天要把《航海王》的畫像放在上課書桌前,睡前也不忘和海報說「晚安」。兒時讀少女漫畫,戀愛是異性戀的專屬,高中開始讀BL,讓她發現性別的另一面向,直到大學接觸到百合漫畫後,又讓她重新認識性別。在星期一的百合漫畫中,不難發現對女性彼此扶持依賴關係的著墨,對她而言,帶有粉紅泡泡、甜甜的「刻板百合」似乎只是用來取悅男性,而缺乏對女性情誼間羈絆的細膩討論。
「有很多讀者會跟我說,我的漫畫是他們的第一部百合漫畫,也讓他們訝異百合漫畫竟然能很好看。」每每收到讀者的回饋都讓星期一非常開心,也隨著越來越多人看到作品,星期一時常被問到創作風格,「我相信,只要一直畫、一直畫,就會畫出自己喜歡的部分,這或許就是風格吧。」星期一說,不管是鉛筆感的線條、配色或是五官的畫法,無論風格如何,只要能夠讓讀者感受到女性情誼的美好與珍貴,就是自己作品所富有的意義。

星期一回收日穿著《乒乓》的T-shirt,是她很喜歡的漫畫。
近期星期一也試著跨界創作百合漫畫,除了與小說家楊双子合作漫畫《綺譚花物語》,將台灣歷史細節融入百合故事,也著力於將百合遊戲漫畫化。「目前台灣的百合遊戲還都是男性向,而我的作品希望能過翻轉這樣的意象。」透過跨界的合作,星期一不斷突破單一漫畫家的框架,挑戰百合漫畫的不同形式,讓更多人看見百合,並藉由百合去認識並欣賞不同型態的戀愛,理解「人人都有相愛的權利。」
文字—翁珮恒
攝影—E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