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北者的都市美學感受

2019-01-21
  • 脫北者
島東譯電所

在花蓮“島東譯電所“ 原是是一間鐵路警察局長的宿舍的老房子,位在曾是花蓮紅燈區的「溝仔尾」上,現在是一間結合了選物、展覽、甚至策劃了許多藝文活動,講座,可以說是個藝文小沙龍,也可是個小酌吃喝聚集一些年輕創作者的地方。

這次特別邀請“脫北者”,離開台北到花蓮,並在當地持續放送藝文訊號的島東主理人廖脩博(阿光),談談他對都市美學的想像。

 Q:來為我們先自我介紹一下吧:大概簡述一下來歷,以及為何選擇離開台北來花蓮開一間這樣的店。

 

今年在花蓮開了這間選物茶酒的空間,比較有特色的地方就是這裡每個月都有一場藝術的展覽跟活動。

我從大學時學景觀設計,畢業後在台北做些公共藝術的企劃,主要也是與台北市文化局等相關的,基本上都是與政府機關合作。

島東譯電所一隅

島東譯電所一隅


Q:對於你選擇離開台北,以及對於來到一個新的地方,針對個人與環境美學上的感觸有什麼?對自身的?對環境的?

年輕的時候其實就有想離開台北回到花蓮生活的想法,因為小時候住過花蓮,只是在台北生活的日子更長了些,小時後對花蓮有許多踏泥土的感覺以及假日父母帶去溪邊玩水這樣的經驗,然後自己一直想回到那熟悉的童年感覺。
現在回來跟小時候的感覺比,當時熟悉的環境當然也越來越陌生;這裡也越來越都市化的方向前進,當然跟以前的環境相比有很大的落差,而且更觀光化的發展與拉近城鄉化的距離,這裏的環境也越來越不太一樣了,這些年下來更能感受到這城鄉間的變化。

台北一直是個比較國際化的城市,所有潮流,異國,我特別強調“潮流”,在台北能感受到最快最新的資訊。但是潮流這件事情就是一陣子一陣子的,他也一直不斷地再變化,都市樣貌也變化的不太相同,現在從花蓮偶爾回台北更能感受那差距,比方東區的店家,永康街,也因為捷運與商區的發展,讓以前寧靜有味道的街區變成越來越多人,快速從商業住宅區變成“商業區”的感覺,以前的悠閒感也消失不見。

一座城市的多元發展本來就需要不同的區域發展,各區應該都有不同內容與個性。但台灣本來空間就狹小了點,大多都是商業住宅區鮮少能特別分區,因此如何共生是一個課題?這是我對台北最大的感觸。打個比方以前我很喜歡台北師大路那區,但後來住居民因為噪音與油煙問題反抗,也讓原本我很喜歡的那些店家都慢慢的不見了,失去了那邊原本的感覺,跟以前差很多。

以都市的美學發展來說不單純只是花蓮,我更覺得台北之外的地方更充滿潛力;發展地方是一個公共文化。地方的觀光系統,內容上更需要融入在地的文化。花蓮本身也是個有趣的空間,結合了各個民族,他其實可以有一個很有趣的樣貌來發展,也許靠山、靠海、靠近都市,從飲食地貌上可以有更大的多元特色。但是這些特色因為不同的當權者的不同思維,往往容易都以自己的角度與文化去看這城市的發展方向,導致這邊多元不同的樣貌慢慢消失掉…..比方只強調原住民這件事,….不見得是件好事。事實上,這裡還有許多有趣的地方可以慢慢去挖掘,不見得只有原住民,就看當權者如何去取決看待這部分。


Q:對於未來,你對目前居住的城市“花蓮”城市的美學上有什麼想像?

花蓮最棒的就是自然資源了,自然資源如何跟都市發展的系統是有連結的,而不是分開的。他可以更並進並容的一起和平相處,不是只是區隔讓大家來花蓮認為只是去某些景點,可以發展成一套很好的都市系統,讓都市發展與自然景觀結合的。


Q:你在這想像的一環中最小現在能做的又是什麼?

我自己在這裡開“島東譯電所“這樣的一間店,期許是一個在地藝文推廣的角色。透過不同的展覽,演講,講座,或是不同的影像播放; 讓在地特色的內容發聲,吸引到更多觀光客來到這座城市裡面,並透過不同的議題講座與展覽,不同多元的事情討論交流,互動激盪些什麼。這些能量讓花蓮在地孕育出更多的藝文活動與藝術家。

島東譯電所一隅

島東譯電所一隅


Q:對於你離開的台北,對於那座城市的美學在未來有什麼想像?

自己也是學景觀設計的,其實人也是景觀的一環,什麼樣的環境孕育出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人一起共同產生什麼樣的文化,台北一直在做快速劇烈的變化,加上剛剛提到潮流的部分,讓環境變得好像沒有什麼是固定,什麼是穩定的發展;很多的古蹟也被拆掉,變成大家要看古蹟只能離開台北,所以我們希望下一代的人能看到什麼上一代的東西,看到一個什麼歷史脈絡,從日據時代到國民政府來台灣然後,再到現代。我們怎樣面對以前過去的歷史,以及如何產生新思維,我認為這是當權者必須長遠思考的事情。


Q:雖然你不在台北但在這想像的台北都市美學,最小現在你可以做的又是什麼?

台北目前還是自成一格,台北是首都我們也常以它為中心。怎樣可以拉近彼此的區域經濟?其實台北搭個火車兩個多小時來到花蓮;許多外國人而言,時間並不長,你可以很快速地到這些地方,但如何有系統地讓這些地方繁榮,這也是為什麼我想來花蓮做這些事情; 台北不缺展覽,台北不缺活動,但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我認為應該讓區域之間產生關係,進一步將不同區域連結起來。

島東譯電所一隅

島東譯電所一隅

現在最小可以做的便是“持續跨界”。邀請來自不同地區的藝術家,甚至是國際的藝術家一同參與; 藉由這些不斷地跨界交流,期待花蓮未來,有更多元的文化連結與衝擊。

 

口述/廖脩博(阿光)  採訪,整理/早安@Morning Design  攝/早安@Morni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