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時尚設計師吳若羚—時尚是不斷的超越自我

2019-01-31
  • 臺灣時尚設計師吳若羚
臺灣時尚設計師吳若羚

走進時尚設計師吳若羚位於市區公寓的工作室,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歷年來 JOLIN WU 設計的美麗作品,空間深處傳來噠噠的縫布機聲音,桌上牆上擺滿不同的布料素材,牆上貼著即將推出作品的圖像靈感來源,伴隨著冬日的暖陽,即使若羚與她的工作團隊正為下一季的作品忙碌著,仍笑盈盈的迎接我們的到來,與我們分享她在臺灣時尚業紮根十年的創作故事。

臺灣時尚設計師吳若羚

時尚是不斷的超越自我

Fashion並不等於流行,時尚是一個要不斷超越自我的東西

 

吳若羚說自己在 2008 年剛回到臺灣,真的有「回家」的感覺。從高中到碩士在英國待了十年,回臺時正逢文創興起,人人有機會的時空下。

她分享當時心情,「那時候臺灣在服裝設計上,設計師的斷層很嚴重,幾乎沒有年輕一代的設計師,與我在英國時,到處都是年輕設計師的氣氛很不同。當時自己什麼也不懂,從開始決定做自創品牌,找了一起打拼的夥伴,我就致力把工作室搞得像國外的 Studio 一樣,是大家一起的共同事業。」

JOLIN WU 團隊可以緊密連結,主要還是靠長時間的溝通,那年代還要跟群眾解釋什麼是「新銳設計師」,創業兩年後,臺灣慢慢就有設計師的概念進來。服裝設計這產業讓大家幻想特別多,光鮮亮麗的背後通常是大眾看不到的,一場 Fashion show 最多十五分鐘,背後心血可能是半年、一年累積出來的,大家看到的那十五分鐘是最美好的部分。

「剛回來的時候自己辦秀,我也觀察到過度便宜消費不一定是最好,慢時尚產出的東西可以把一件衣服穿到五年、十年,就是對環境很好的,我是都要自己參與大部分的人,從發想到完成都會全程參與」。她說自己在英國時受到的訓練多半是關於創意的部分,在臺灣開始自己的品牌之後,才慢慢學習如何做生意,面對商業上的問題,這些經驗都讓這個品牌越挫越勇,「從創立品牌的十年來,誇張一點講,我們就像打不死的蟑螂,才能走到今天。」

 

2018 放棄親至國外秀展機會 只為留在臺北時裝週拿出最好

 

問到去年參與 2018 臺北時裝週一系列活動的心得,吳若羚分享:「臺灣真的是很可愛的地方!我們的品牌終於在十年後有了臺北時裝週,尤其能在臺灣辦秀感覺非常不一樣,不同是在身邊的人可以親眼看到事情的發生。」

她認為參與的設計師都很有經驗,也很厲害,能夠回臺灣辦自己的秀,像回到初心,她看到每個設計師都全力以赴,努力拿出自己的壓箱寶,真的很開心,特別是當全部的人集合起來一起做。」

「過去都是在經營歐洲市場比較多,未來也期待臺灣設計師之間關係可以透過一次次合作慢慢更緊密。在國外還是會比較follow一套流程,現在臺灣在做這件事情還是非常稚嫩、太年輕。」

她說去年為了參加臺北時裝週,放棄了不少東西,「我們只把東西寄到歐洲,人沒有過去,如果真的過去,可能待個三小時就要立刻坐飛機回來,所以等於是放棄了唯一的銷售機會,人手其實滿吃緊的」。她感嘆:「剛好這時間點就是會卡在一起,建議臺北辦的話可以慢一點。其實這樣的情況,在上海或韓國也會發生,時間也一直在變動,臺北要加入國際戰局,需要能端出很好的牛肉。」

臺灣時尚設計師吳若羚作品

臺灣時尚設計師吳若羚作品


臺灣時尚設計師吳若羚作品

臺灣時尚設計師吳若羚作品

設計一季作品就像慢慢蓋房子 需要時間累積與團隊合作

 

對於自己每季設計作品的歷程,若羚分析:「我的設計概念慢慢走向面向生活,設計一系列新的衣服就一個蓋房子的過程,需要一年的過程,我是那個負責找地的人,這也很像一個催眠的狀態,要不停地互相溝通,跟講一件事情、做一件事那種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工作方式很不一樣。我選擇慢慢跟同事灌輸觀念,包含團隊裡面的銷售人員、行政人員、打樣師,目的就是希望在每個環節的每個人都能清楚知道自己在幹嘛。」

她認為服裝絕對是團隊工作出來的,設計師要讓團隊認同你的理念,與市場有良好的互動,而「慢時尚」是從設計、版型、做工等這些細節堆積出來的。

她說自己的團隊其實越來越精簡,「放眼看包含世界上這個產業,到在臺灣都越來越多設計師,包含布料、原料都是問題,大家都想當設計師,沒有人想當材料研究者、打版師、打樣師等。像在巴黎,其實一線品牌裡面,分工都很專業,地位都是滿平等的,在臺灣大家都是跳過這段,剛畢業的學生要找工作很困難,主要是因為不了解整個產業的問題。」

我們好奇 JOLIN WU 設計這十年走來,一路上是否曾遇到什麼挫折?吳若羚說道:「我自己滿浪漫的,正面來看,發生什麼不如意的事情都是對長遠有幫助」,她說自己從小就崇拜設計師 maison martin margiela ,做的事情都很有創意,像是登報再剪下來發邀請函,或是專訪得用傳真機等等, Maison Margiela 在經營自我品牌上非常低調,把重點都放在作品上,若羚笑著說:「當然現在時代已經不同了,但我受她影響很大,年輕的時候有些設計甚至會偷偷地學他。」

說到時代不同,若羚覺得自己的轉捩點應該就是在兩、三年前,突然發現時代不一樣了,「我對年輕世代那種快速、未來的部分,雖然一方面覺得有代溝,但也很好玩。我發現自己其實不太會用手機,很多新的功能會請年輕的同事教我,現在電腦、手機已經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過去我比較反感的,像是曝光率,現在也會慢慢開始經營」,她認為自從意識到時代改變以來,整個品牌走向都在改變,也偷偷與我們透露 2019 秋冬系列就是跟這概念有關。

臺灣時尚設計師吳若羚作品

臺灣時尚設計師吳若羚作品


臺灣時尚設計師吳若羚作品

臺灣時尚設計師吳若羚作品

進入工作現場是最好的學習 鼓勵臺灣設計學子多實習

 

對於臺灣設計教育,吳若羚認為學校在學生畢業之前應該多給學生一些實習機會,「像我們也都很久沒用實習生,直到這個暑假才再用,學生很多其實去了成衣品牌實習,與設計其實不太一樣,有了實習的經驗才能比較知道自己要什麼。」

「在英國的時候,其實在修課的空檔就有在實習,學到的很多非常實用的知識,現在臺灣學校可能有點保護的太好,那時候學習時,很多有經驗的打版師其實工作常常是滿檔的,所以進實習才有機會接觸,讀了三年下來,可以有機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我是到碩士才去品牌當設計師、學會團隊工作,但在臺灣好像過程比較反過來。」

 

慢時尚:我們要學會善待身體

 

若羚認為自己其實很在意設計,看到這幾年快時尚現象席捲全球,說實在是過度消費。她相信好的設計應該是能被消費者尊重的,「我們自己的品牌花在研究天然材質和製成,就是硬比人家多一倍的時間和金錢」,若羚分享自己一路走來的觀察,「像學學文創前幾年就開始推的『綠時尚』,我其實並不覺得綠時尚就完全是『Recycle』,簡單來說,要回到生產面來看,即使是日本大眾品牌〈UNIQLO〉,他們對於產品製成過程都是非常重視的,精緻程度可以到原料的選擇,這些細節他們都很在意。」

JOLIN WU 設計長期以「慢時尚」作為品牌精神的一部分,若羚分析:「便宜的商品背後,其實都是對環境、勞動權利的犧牲」,她認為生活品質在越是貧窮的年代反而越是重要,「我們要學會善待身體,畢竟服裝就是你身體直接接觸的東西,像是染料、材質這些,我認為 fashion 其實並不等於流行,時尚是一個要不斷超越自我的東西。」

臺灣時尚設計師吳若羚作品

臺灣時尚設計師吳若羚作品

品牌簡介:Jolin Wu

http://jolinwu.com

Jolin Wu自2009年成立以來,以精緻做工服飾與結合傳統工藝為使命,期許自己有如蘋果同樣的執著,用屬於自己的藝術設計語言,創造出每一件都值得被大家驕傲與珍藏在衣櫃中的完美服裝。以個人風格品牌為定位,分享更多不同的生活嚮往。將近八年的日子裡全心致力於台灣文化創意產業,透過自身的精粹技藝和跨界合作經驗,豐富了時尚工藝與設計之跨界美學的底蘊。一年兩季在國際時裝週發表女裝系列之外更積極多方發揮,提供跨領域設計合作服務,無論是服裝設計、服裝顧問、裝置藝術、展場規劃、藝術指導、插畫設計等,屢屢為台灣文創產業激發更多火花,也透過與學子對話的機會,投下更多夢想的種子。

口述/吳若羚 採訪,整理/早安@Morning Design  攝/早安@Morni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