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臺北一起呼吸:漫步台北林蔭大道
我們會說,在巴黎街道漫步是人生極致的享受,在行走間感受城市的律動,建築美景優雅的轉換著,陽光透過林蔭,揮灑著不同光彩。過去台北市的道路系統建設大多以汽車為思考主軸,時光遷移,隨著台北市各項大眾運輸設施的陸續完工,汽車不在是民眾唯一的依賴,運用各種交通運輸工具,搭配步行和騎乘自行車抵達目的地,成為當今最環保最流行的交通方式。

與臺北一起呼吸
漫步台北林蔭大道
吸引駐足停留
回應「世界設計之都」強調的「多數市民的動員與參與」精神,在規劃「林蔭大道人行環境改善設計計畫」時,以民眾參與為核心,舉辦社區說明會、願景工作坊、專家座談會等各式活動,邀請市民、里長、社區文史工作者、在地非營利組織代表、社區大學及學者專家共同參與,透過實地走訪,參與是歸工作坊、座談討論等過程,在對話中提出實際行動方案。
除次之外,為擴大市民參與,計畫也架設專屬網站,讓市民可以透過線上便利貼的方式提供意見,並且舉行市民點子徵件和專業競圖活動、為電影徵件等活動,嘗試以更多元、更豐富的參與方式,廣邀市民的討論與關注。
有別於過去以「車」為主的思維定位,除了打造以人為本的無障礙環境外,市民期待林蔭大道能成為城市中的生態綠網。因此,「林蔭大道人行環境改善設計計畫」結合綠色設計和保水城市的概念,透過植栽的選用和複層式設計,不僅有助改善空氣品質、減少落塵、隔絕噪音,同時增加生物多樣性,讓綠色遍佈城市;為強化城市保水功能,人行道將全面採用透水鋪面,部分路段設計雨水花園,中央分隔島則新植樹木營造綠帶,提升都市透水環境降低熱島效應。
依路段特色 置身打造設計方案
除了綠色環保,林蔭大道也要兼顧在地特色與文化歷史,營造為具有地方特色的街區。整合各方期待,從使用者思維和體驗做為設計發想的參考依據, 打造每一路段不同課題和特色條 件,提出因地制宜的設計方案。現階段,選定新生南路三段(臺灣大學校門口至和平東路)、羅斯福路五段和六段(基隆路圓環至北新橋前)、和平西路三段(昆明街至廣州街218巷)為示範路段,期待馬路不只是穿越性的過道,而是能吸引人駐足、擁有各種活動可能性的綠色廊道。
新生南路段在執行上,東側人行道增加2米自行車專用道,落實人車分道設計,改善原有人、自行車和樹穴空間的衝突,有效提升步行和其行的空間品質;現有寬度3米的西側人行道,拓寬為9.5米,讓逛街人潮享有寬廣舒適的步行空間,街角空間則結合街道家具的設計和公共藝術,讓大學城原有的書香、咖啡香和人文歷史氛圍反映在林應大道的設計上,並對應社區的琉公圳意象,打造人文歷史意義的瑠公圳開蓋3D地畫藝術區亮點;新設的中央人形道上濃密的植栽帶,將綠色廊道連成一氣。

與周圍環境連成一氣的線色廊道
羅斯福路五段和六段,以打造安全、友善、無障礙的人行環境為目標,在缺乏行道樹的路段新植樹木,讓綠色的羅斯福路與鄰近的景美溪河潰公園、仙跡岩蟾蜍山、鄰里社區公園等構成社區綠網。提供昆蟲、鳥類的覓食與棲息地,並透過新舊植栽的混植,結合既有捷運站設施及腹地較大之空間,打造地區亮點。全長680米的和平西路三段,是適合步行的臣離,在龍山寺前的艋舺公園為萬華重要的公共空間,雖路幅有限,但仍以友善人行、綠色及城市保水為目標,除了移除人行道既有障礙物外,沿線將全面採透水鋪面並以灌木草花綠化環境,也將新增中央分隔島種植樹木, 期望透過人行環境的改善,引導遊客以「慢行」感受在地人文氛圍;串聯東西向聯絡路徑,帶動南北向公園、提升廣場及周邊環境的整體發展。
透過計畫,臺北市重新發掘各街區的人文與自然價值,導人綠色設計、人本設計、文化設計和社會設計的思路,打造與人群、在地文化、自然資源融合交流的公共空間,營造屬於臺北的城市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