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之都為臺北調色 變電箱換新裝亮相
「我們所欣賞的建築,用各種方式展現我們所重視的人生價值。」這是艾倫·狄波頓在「幸福建築」中提到物件與人的關係,而街道上常見的變電箱,也可以反映出這個時代我們對於街道美學認知與生活的觀點,我們將從小但隨處可見在城市各個角落的變電箱開始,進行環境美學具體而落實的行動。
在今日(5/11)記者會上,臺北市文化局長謝佩霓、設計之都執行長吳漢中、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區營業處副處長楊顯輝,以及執行團隊設計師周育如一同出席參與。文化局長謝佩霓特別感謝臺電給予此次機會一同合作改造變電箱,並表示期望此色彩計劃能成為一套設計準則,實踐在全臺北市的變電箱上,也預告下一階段與臺電的合作希望推動讓變電箱成為”InfoBox”,賦予變電箱功能性意義,讓變電箱可以成為市民的資訊箱。
臺電臺北市區營業處副處長楊顯輝致詞時表示,很開心能與文化局合作,透過設計,讓變電箱變得不一樣,同時也呼籲民眾能愛惜變電箱,不要隨意破壞。執行團隊設計師周育如則指出,色彩和諧是本計劃的重點,讓變電箱色彩自然的融入環境裡面,像記者會所在的松江路,周遭的建築物大都是灰色,因此此路段的變電箱採用灰色系,同時也將變電箱警戒標示及符號重新排版,視覺比較不會有雜亂的意象,也讓民眾感覺安穩。設計之都執行長吳漢中表示,從家裡巷口的變電箱開始改變,是設計之都跟民眾最接近的一刻,當變電箱顏色可以改變的時候,未來都市街道家俱、甚至是招牌、交通設備等,都可透過色彩設計去改變,展現新風貌。
城市美學的和諧減法設計 北市62處變電箱色彩換新衣
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與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執行62 處共133座變電箱的環境色彩作業,包含松江路、復興南北路、北門周遭、新生南路及羅斯福路五個路段,以變電箱做為環境色彩學的載體,邀請市民提供城市的色彩觀點。
什麼樣的色彩搭配能展露臺北市民所欣賞的價值呢?變電箱從山水風情畫布到街道和諧的減法設計思維,這是大談環境美學的契機,臺北的蛻變,由色筆鮮明12色到多元層次的自然色彩,相信每個市民都一樣心動。
為了替變電箱找出最適當的色彩,從去年(2015)12月開始,設計師帶領民眾一連舉辦3場工作坊,進行色彩系統調查,擬定變電箱色彩規劃,今年3月透過變電箱「白色預告」號召市民一同來參加「變電箱色彩一起來」網路活動,發揮創意為變電箱配色,並導入色彩教育,聚集群眾參與景觀改造,期待好的城市色彩由街道物件細節開始擴散。

5月開始,五條改造路段變電箱將陸續換上新色,並重新整理排版箱體上的字體與符號,將人行道與車道訊息分開,以利減少視覺負擔與雜亂的資訊;至於變電箱下方原本佈滿橘黑警示條文的水泥基座,也藉由此次改造重新調整警示條紋的比例,利用行車面及行人面重點局部的呈現,更能達到警示的效益;每座變電箱除了箱體的主色調外,也在內側刷上”輔助色”,讓變電箱整體看起來更有層次感,除此之外,變電箱體上還加入了「色彩推廣」的思維,走在街道上就可以參與色彩認知。
首先改造的路段為松江路20處變電箱,率先刷上與環境相融合的中性灰色,在今日(5/11)記者會上首度亮相,6月復興南北路段14處也將換上深咖啡色系,接著將陸續改造北門週遭、新生南路及羅斯福路段,配合林蔭大道工程進度及天候狀況,預計10月可完工。
街道美學體驗與生活共感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生活景觀改造計畫」豐富街道美學的生活體驗,透過不同場域切入問題實際改造,未來還將在「復興南北路自行車道」、「臺大體育館前廣場」、「捷運萬隆站變電所外牆」三處做創意改造,自行車道將結合小學生創意,讓飛行物出現在自行車道上;體育館前廣場則是打造創意跑道意象;變電所外牆磁磚與縫隙也將融入環境色彩,藉由工作坊、實質接觸參與,從生活中逐漸感受環境美學重要性,建立在地人的生活共識,長期投資在都市生活感知的價值思惟上,這樣的臺北,誰不會愛上呢。
設計之都期望經由變電箱色彩改造示範性案例,找到改變城市的色彩策略,當環境與色彩被重視時,代表未來城市的景觀與設計,可能因此而被改變,從廣告物到街道傢俱等,嘗試替臺北建立起一套新的設計與色彩制度。更重要的是,臺灣電力公司在改造過程中的大力支持,也代表設計思考可以逐步進入公共服務的新契機,建立未來合作的基礎。



更多資訊,請洽:
「臺北生活景觀改造計畫」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worlddesignca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