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臺灣,三位新銳設計師前進荷芬

2015-08-14
記者會大合照

用設計進行跨國交流  激盪創作火花

繼今年6、7月陸續邀以色列及荷蘭設計師來台駐村後,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將讓台灣設計師走向世界,擴大「設計師駐村交換計畫」,讓三位臺灣的設計新銳懷抱著不同的夢想前往該地執行約3個月的駐村計畫,以當地生活環境發展駐村設計作品,發展駐村設計作品。

透過公開徵選,北市府於八月初選出三位臺灣新銳設計師-黃于音、林俊佑和林希羽,獲得機票住宿及作品材料費用補助,入住原為飛利浦廢棄廠區改建的設計師聚落,並將參加恩荷芬市的荷蘭設計周(Dutch Design Week 2015)。荷蘭設計師周今年的主題為「Social housing the Repair Cafe Project」,駐村的3位設計師將以都市再生、生態永續等社會設計面切入,探討人與空間的關係。

黃于音Huang Yu-Yin

黃于音Huang Yu-Yin

實踐大學 工業產品設計學系碩士
駐村地點:荷蘭恩荷芬市
駐村計畫名稱:社會聚落

駐村計畫介紹:
「設計思維」和「美感」是設計師于音面對設計的準則,透過駐村計畫將以事件為觸媒、聚落為單位,賦予老屋新生命,並將其空間重新定位,聚焦於「與人交流互動的場所」、「技術與藝術的資訊流動場域」、「新的微型村落-交流空間+工作室商店」等三大重點。而「人」是于音始終關注的設計軸心,所有的設計最終都需要回歸於人。期許將設計思維內化,作出具美感並符合需求的創作。

林俊佑Lin Chun-Yu

林俊佑Lin Chun-Yu

IAAC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理工大學 高等建築研究所碩士
駐村地點:荷蘭恩荷芬市
駐村計畫名稱:都市地表滲透系統與結構形式

駐村計畫介紹:
設計師林俊佑認為不同的城市有著不同的環境條件,因而會發展出的專屬之永續計畫。俊佑的計劃乃著眼於建築與都市之間的透水關係,經由單位材料滲透與吸收的媒介,去模擬土地和生態之的平衡關係,還原自然界中土地本應該扮演的腳色。

林希羽Lin Shi-Yu

林希羽Lin Shi-Yu

實踐大學 建築設計學系學士
駐村地點:芬蘭約察Haihatus藝術中心
駐村計畫名稱:光裝置:母體環境

駐村計畫介紹:
「以作品延伸作品的方式,思考自然與人與建築的光線關係。」
希羽的駐村計畫由「光裝置」為出發,發展三個階段的創作歷程。象徵天地母體的計劃壹「吊燈裝置」以表現環境光的概念,期望發展至各種空間,特別是芬蘭公共空間中常設的親子空間。而以錄像方式呈現的計劃貳「包裹物」,試圖以面具作品遮蔽光線使視覺進入黑暗,暗示環境光度的變化也類似兒童躲貓貓或角色扮演遊戲,進而與階段壹的「母體」發生「母與子」的對照關係。計劃參的繪畫作品結合計劃貳的面具(臉),繪製表現建築立面(臉)隱喻的圖像。

期待這些擔任設計師大使的臺灣出訪駐村設計師,能結合臺灣設計經驗及駐村在地的生活特色,透過每周於「國際設計師駐村與交流合作」臉書專頁上的駐村日記,以其圖文並茂的豐富內容與全民分享。並於回臺後分享交流其駐村設計經驗,串聯臺北世界設計之都,推廣社會設計之思維。

最後,也預告「2016年國際設計師駐村交流計畫」徵選將在今年10月起跑,公開向全球的設計師提出來臺北駐村交流的誠摰邀約,一同參與臺北市用設計改造城市的過程。

 

更多相關資訊請見:

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Facebook
國際設計師駐村交流Facebook
新聞稿及相關照片請由媒體登入取得

駐國外藝術村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