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為公眾而設計的時代-從設計之都捷運設計談起

2016-08-11
設計之都捷運設計

白輻射影像設計

「這不是政府的設計」、「這不是臺北捷運」、「設計之都開始有感了」…這是許多乘客走進捷運設計之都列車的感想。透過與十五位設計師的合作,設計之都與捷運公司合作,以國父紀念館站及一輛捷運車廂為設計示範,透過公告與指標的重新設計,告訴市民設計如何改變臺北生活的樣貌。

如同設計是這座城市邁向全球的重要一步,設計也將是臺北捷運邁向世界級運輸的最後一哩路。比起站務與服務,臺北已經是世界級的,但缺少的是什麼 ? 其實是設計這環節,但這是時代的產物,必需承認我們長期以來重視硬體的工程,但忽略了細膩的介面設計,要看一座城市的設計,除了市場外,最值得觀察的田野其實是車站,而這次捷運設計只是設計改變的開始。

[vc_empty_space height=”40px”]

這次市民有感改變的背後,則是「為公眾而設計」(Design for Public Good或 Public-policy by Design)的理念,即把設計導入公共設施、服務或政策的概念,這是設計之都這幾年在推動的理想,但在這一次在捷運設計得以完整體現,期許這一次改變,會是臺灣設計很重要的一個新哩程,希望開啓一個新的設計世代,一個設計師可以設計我們公共設施與服務的世代。

柯文哲市長
[vc_empty_space height=”45px”]

面對停滯不前的代工經濟,臺灣設計的未來在那裡 ? 期許「為公眾而設計」能替新世代開拓另一個重要的市場與戰場。「為公眾而設計」也是「社會設計」的理念,因「為公眾而設計」理念背後,不只是美學,而是設計如何可以改善大眾的生活,而是設計如何提供一個新的世代機會。

設計好行捷運列車及柯巿長與設計師

設計好行捷運列車及設計師作品

設計之都也將在八月延續為公眾而設計的理念,把設計帶進桃園國際機場的行李轉盤上,希望踏入臺灣的第一印象就是設計,也希望為此扭轉機楊的國際形象,告訴國際人士,這塊土地有許多熱情的設計師正在改變島嶼的樣貌。

深入市民生活的設計,不只有捷運及機場,還有翻轉公園的改造,透過國際設計Open Call 的計畫合作,設計之都與公園處打造的特色主題小公園,也將在八月亮相。由癈棄水箱回收打造的兒童志氣公園,如太空艙的充滿了想像力,由回收燈具打造的市民秋千公園,重新顛覆大眾對於秋千的定義。我們無法立即改變這座城市所有的罐頭公園,但期許接下來每座公園都是充滿創造力的!

未來可能導入的設計,還有城市廣告物、市府服裝、市政廳與公車等議題。不只是這些公共設施與服務開始導入了設計。公共性的概念,也是這一次國際設計師駐村交流計畫的主題,接下來將以更多的公共議題為民眾參與的設計交流。

柯市長與設計師在捷運列車內合照

柯市長與設計師在捷運列車內合照

「怎麼設計師們都這麼年輕 ? 」這群二三十歲的設計師,在此次捷運設計特別被關注,我想因為年輕,所以還有體力與熱情做改變,還有一股勁帶頭為大眾日常生活而設計,因為氣盛,所以才能衝出一個世代,這座城市該回報給年輕世代的,應該是讓這座城市成為設計師的舞台,給予他們走向世界舞台的才力證明。

作者 / 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 吳漢中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