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世界設計之都,設計一場公民運動

2016-06-13

夏日的週末午後,松菸閱樂書店的現場,擠滿了大批關注設計公民運動的人潮,大夥閃閃發亮的眼神,討論著設計如何改變這座城市的生活,從高鐵、捷運、公車、教科書與身份證等設計議題,這幾年來沒有看過如此生猛野生的設計公共議題討論。

雖然只是場沙龍,但與會的設計師不只是談,更多數的是身體力行,帶著自己的設計到現場分享,這些自發的設計改變,沒有任何業主委託,唯一的業主就是大家內心裡用設計改變的聲音。在每一次重要的民主改革之後,不禁在思考,公民運動的能量,是否會因此而潰散消失,但是在幾次設計之都以野生方式辦理的論壇中,看到了設計做為新公民運動的可能。

社會設計新風景每一個世代,都有一個反映當時社會的公民運動的主軸,從民主、環保到社區運動等,這幾年來,設計反而逐漸成為另一條重要的軸線,面對下一個十年,設計會是一個很重要的公民運動方向,而這運動,會是社會設計運動,也是城市公民美學運動。

聶永真與人生百味合作街賣限定口香糖,將在6/1號正式上市,此設計也引起了社會各界開始關注世界設計之都。事實上,支持公民團體與民間組織透過設計帶來改變,一直是設計之都推動的方向,設計之都在這些年來與众社會企業合作推廣友善餐廳,和5% Design Action經營公益創新社群,還有與芒草心協會替街友辦時裝秀換新裝等。

在民間,也有設計師吳孝儒與陶作坊及喜憨兒基金會,三方跨界合作作品「喜飾」,透過憨兒的插畫,給予原本燒製上不完美的陶壺一個新的生命。以及馮宇為具有社會企業精神的盲人按摩店Finger Talks操刀,透過設重新設計盲人按摩店。這些具有社會意識的設計,都正在描繪臺灣的社會設計風景。

童心創意 翻轉臺灣 DFC:Design for Change 展現用設計改變孩童教育的公民運動能量。

設計公民運動萌芽中相信推動設計做為公民運動只是開始,接下來設計之都辦公室,將透過設計補助的計畫,與民間設計團體一同合作,擴大民間支持響應世界設計之都。我們將支持長期關注孩童設計思考教育的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在臺灣Design for Change倡議,推廣國中小的設計思考教育,6/4號正好是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分享大會,每一次的大會,都會讓人看到新一代的希望,如果設計該做為從小就該培養的思考方式,那麼臺灣更多複雜的問題在未來都將獲得解決。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關於明日博物館

未來將合作的團隊,還有發起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公民設計倡議團隊Taiwan ReDesign 團隊,希望透過從新式身份證到高鐵票的設計討論、倡議與實作,把設計帶往另一個高度,並在且在市民生活中具體實踐。

回應網路時代的新經營模式,我們也將支持貝殼放大的群眾集資年會,支持一群在網路上透過公民力量,把設計夢想實踐的設計師,事實上這群年輕設計師設計的不只是產品,他們集體重新設計了創投的機制,透過群眾募資的設計,讓每一個平民百姓都可以是設計的伯樂,支持改變社會的設計。在建築領域,設計之都將支持「田中央工作群Living in Place國際巡迴展」,5/30日起將在學學展出建築師黃聲遠與其設計團隊,在過去二十年在這塊土地上的努力,相較於田中央在這塊土地上的專情,忠泰「Home 2025:想家計畫」則透過建築師與企業的媒合,用創新的策展與實驗形式,一同探討未來家的樣貌,這也是近年來難得一次的集建築人智慧的策畫。期待透過設計補助,支持民間有能量的團體與組織,扮演一個稱職的設計公民團體,成為參與設計之都的重要平台。

世界工業設計日-WDC世代成形中

設計之都做為一場公民設計運動,最重要的不是留下了什麼硬體,而是軟體,是我們要留下了什麼樣的年輕設計世代人才 ?

所謂WDC設計之都世代的設計師,不同於過往的世代的地方,則是在於社會與公共服務議題,開始為設計之都世代設計師的關注,在六月的世界工業設計日的活動中,也以Youth in Design 為主題,設計之都也將在6/25日於華山文創園區,邀集推動迄今所參與的設計師群,分享參與設計之都替城市公共議題做設計的經驗,由這群WDC世代的設計師,替過去幾年的成果做一個註解,也替階段的工作做反省,設計不正是在不斷修正中求進步。

設計是否可以做為公民運動的新方向 ?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設計與公民運動有幾個共通的特質,都在解決問題並給予事務新的意義,而設計之都就是希望透過設計解決城市問題,並給予設計新的時代任務與意義。期待2016的臺北世界設計之都,也是臺灣設計元年,透過設計做為新公民運動的倡議,替社會找到新的改變方法與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