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標籤
- 熱門文章
111年設計補助
2019
2021臺北時裝週時尚秀
ACG
Grandpa
Santa
下載
世界工業設計日
公園不再大眾臉
凌宗湧
創作
動物
國際提案
圖文
在地活動
城市散步
城市空間設計
大自然
寵物
小招牌
展覽
工作坊
建築
影片
後疫情
徵選
手繪
插畫
散步
方序中
旅遊
時尚
時裝周
服裝
服飾
松山文創園區
松菸小賣所
永春陂濕地公園
活動
流浪狗
流行
浪浪
照片
爵士樂
犬
狗
畫冊
社區
社會設計
節日
繪本
繪畫
美學
美感
考古
聖誕節
聖誕老公公
臺北城市美學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設計補助
臺北時裝週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臺北爵士音樂節
臺北設計故事
藝術
街角遇見設計
補助
視覺
觀摩參訪
設計
設計; 競賽;
設計之都
設計臺北
評估訂定獎勵辦法引導民間參與-「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創造整維新視野
論壇
講座
趨勢
通用設計
關係美學
音樂
食物設計
駐村
快速檢索

陳東升:創造公民參與政策的臨場感
陳東升
創造公民參與政策的臨場感
先釐清幾個跟社會設計有關的名詞:「參與式設計」(participatory design,PD),植基於北歐社會,認為科技的創造來自人與社會脈絡互動,進而改善人類的生活,產品設計不可脫離使用者經驗和需求,因此著重設計、研究、參與者共同研發設計內容。面對強勢科技進入生產線,北歐勞工工會抵抗高度科技化,「參與式設計」是最後一道防線。工會要求勞工一起參與科技設計流程,不讓政治性的科技工具壓縮了人在工作場域的主體性。而「共同設計」(co-design)泛指所有人一起體驗現狀、一起發現問題、一起設計、參與修改的過程,產品內容的每一階段,無論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地方,都可以提出設計的建議。
挖掘根源問題,社會學式的社會設計
「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邀請公民設計師,不斷詢問社會的需求,批判式地質疑設計的初心和目標,解決現有的社會問題,以設計提升人類更好的生活。其中,廣義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是以人為本的解決問題方法途徑,不以設計師的創意為主,從人的需求出發,為當下社會議題尋求創新解決方案,並創造更多的對話和可能性。2016年台北作為世界設計之都的策略發想中,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台大社會系教授陳東升,以社會學理論歸納,認為社會設計在進一步落實行動之前,應該經過一步步模擬設計概念的可行性,在過程中不斷實驗、修正、調整、改善、改變,需要全民的參與。提供參與的機會與平台,讓人人有機會可以動手做,從小計畫開始,經過長時間的累積,改變了社會的未來,一個有願景的城市,需要每一個人承擔責任與義務。


北歐設計思維,請人民共同決定未來
陳東升教授舉例說明,哥本哈根設計總監邀請公民一起打造一個宜居的城市,討論結果包括“讓人們久留在哥本哈根”。對話結論以終為始,進一步探討包括軟硬體的提升,最終的行動是,在公園架設250條長短不一有趣的繩索遊戲區,大小小孩同時可參與公園設施;而另一個古怪的想法「想在城市裡找到一個享受孤獨的空間」,最終以河岸邊一個設計成包覆型的座椅達成願望。荷蘭的「維基城市」(Wiki City)邀請市民一起接龍說故事,串起一個對於阿姆斯特丹未來想像的美好畫面。就陳東升的觀察:「過去台灣習慣從上到下的改革方式,但決策者通常缺乏真正的臨場感,以致於設計出不符合公眾需求的政策」。反而是社會企業提供創業者一個解決社會問題的實做模式,將理念一步步落實,從小規模的原型做起,降低失敗率與風險,進而創造永續且長期的影響。
台灣小規模社區型實驗場域,從北到南滲透進駐
台北市政府為了鼓勵民眾參與公共事務,創新發展了i-Voting網路投票系統,將一些議題放在網路上,由網民點選投票,主題包括社子島開發方向等等等,雖然有科技的便利性,但民眾民主參與基礎尚未成熟,政府提出的議題也欠缺完整的資訊和充分的討論,因此成效有待提升。陳東升曾出版兩本重要的學術著作《金權城市》和《積體網路》,是2000年台灣引入「審議民主」的重要推手、近年來推廣「參與式預算」實驗計畫,主張「在地出發,深化民主」,該計畫影響地區擴及台北、台中、台南的社區及南投的部落,實驗場域包括中區:南投縣桃米社區、南投縣眉溪部落;南區:台南市嶺南社區、正覺社區。以社區為單位,陳教授期待可以深耕參與式民主,促使公民對於權利與義務的重視。新政府面對眾多且複雜的社會議題,此時最需要的加強民眾參與感,充分溝通和討論,提高政府公共政策的品質。
陳東升教授認為:「參與式設計」與民主運動需要很漫長的教育和累積,當人民有了民主參與的能耐與參加公共事務的意願,很自然地主動關心身邊的公共事務,僅僅四十年的時間,台灣的民主發展是有動人的成果。一個選民,從激情反應到冷靜接受選舉結果,這是台灣的驕傲。有了民主的基礎,參與式設計以社會創業為媒介,落實一個個重要且急迫性的解決社會問題方案。培育社會創業者,同時為未來人才庫做準備,這群年輕人以非主流、非商業、堅持理想的態度,捲起袖子、踏進土地,用時間來證明他們對台灣的愛。「革命家和改革者不同」前者為期短暫、接受掌聲、但激情之後歸於平淡;而後者卻是務實的、細水長流的,看似傻勁但卻深刻地挖鑿一個穩固的地基。2016年台北作為世界設計之都,為25~35歲年輕人示範了友善城市、永續社區、公平社會、綠色經濟的可能性,過去未受到足夠關注的議題,如銀髮族、青年就業、青年購屋、安心食物、農村老化議題都漸漸受到重視,社會企業鼓勵在既有的框架下,挖掘更多角落的微光,經由群體合作、社會設計、人才投入、產業接軌,創造出更公平、有創意、有活力的城市。
社會企業作為範式,廣召多樣化的社會參與者
2013年出版【全球化時代的王道文化、社會創新與永續發展】一書中,其中陳東升的專文主題為:「社會創新的理論與實踐:臺灣經驗的初探」。近年來受到廣泛討論的社會企業、社會設計,大學小革命學生創業等,將重心放在青年人才的培育。2012年,開設一堂口碑叫好叫座的課,「社會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設計實作方案」跨科系研究課程。這門課雖然是開在社會學系,但是修課學生來自七個不同的學院;四年來,上課學生逐漸成長茁壯分散在台灣各地。台中「好伴」經營共同工作空間,同時也培育青年創業;co-work space「玖樓」重新定義對家的想像;原本在外商工作的周家緯創辦「益益社創」,連結商業與社企的可能性;原本在街頭抗議苑里風車的一群年輕人,組織成「院子裡的慢生活」團隊,一起種田、辦理課業輔導、推動社區長者照顧等工作;香港雨傘佔中運動發起人,有一些成員曾經在苗栗南庄「老寮」背包客棧換工。從台北完成教育的畢業生,將學校學習到的理論和精神帶至不同地方,無論是返鄉或是自願性留在異鄉,這股城鄉之間的暖風交替得宜,凋零的農村需要年輕的創意活力,而農村友善的居住條件恰好彌補在都市打工,經濟入不敷出的失落感。
這些年輕人對陳東升來說,是珍貴的社會創業家,也是未來無可限量的人才,他們用最少的資源,去最困難的地方,創造最大的影響力。「香港大學把好伴訂為實習場域,一個成功的大學不是學術排名多驚人,而是畢業的學生改變了世界」。老寮是一群跨越文、社、理、工、農、管學院的畢業生,跨領域合作期待由「農創」展開一場課程革命,這是實做場域,也是不同理念對話的友善空間。
無論是政策或創業,跨領域合作最困難,如何用多種不同的語彙溝通、傾聽、接納不同、找到共識交集、合作、創造出新的可能。陳教授分析說:「大學通識教育很重要,那是建立彼此共同語言的機會,社會需要兩種人:專業人才和通才;培育新創團隊也需要兩種業師:專業型導師與整合型、支持型情感導師,其中後者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大學時期經過團隊合作,發展出主動性同理心,瞭解不同族群的需求與價值,只要彼此有意願改變,創造不凡的機會就高許多。跨領域合作的能力離開學校後,在職場、社區、公共事務同樣派得上用場。陳東升說:「這是全民參與學習的機會,看著別人投入,自己加入一點點的熱情,越來越多人關心,變成公共議題,就有變好的可能」。

指導
Advisor

主辦
Organizer

執行
Executive
Organizer

官方合作夥伴
Official World
Design Partners®

城市夥伴
WDC Taipei 2016
City Partn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