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升:創造公民參與政策的臨場感

2016-08-29

陳東升

創造公民參與政策的臨場感

先釐清幾個跟社會設計有關的名詞:「參與式設計」(participatory design,PD),植基於北歐社會,認為科技的創造來自人與社會脈絡互動,進而改善人類的生活,產品設計不可脫離使用者經驗和需求,因此著重設計、研究、參與者共同研發設計內容。面對強勢科技進入生產線,北歐勞工工會抵抗高度科技化,「參與式設計」是最後一道防線。工會要求勞工一起參與科技設計流程,不讓政治性的科技工具壓縮了人在工作場域的主體性。而「共同設計」(co-design)泛指所有人一起體驗現狀、一起發現問題、一起設計、參與修改的過程,產品內容的每一階段,無論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地方,都可以提出設計的建議。

挖掘根源問題,社會學式的社會設計

「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邀請公民設計師,不斷詢問社會的需求,批判式地質疑設計的初心和目標,解決現有的社會問題,以設計提升人類更好的生活。其中,廣義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是以人為本的解決問題方法途徑,不以設計師的創意為主,從人的需求出發,為當下社會議題尋求創新解決方案,並創造更多的對話和可能性。2016年台北作為世界設計之都的策略發想中,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台大社會系教授陳東升,以社會學理論歸納,認為社會設計在進一步落實行動之前,應該經過一步步模擬設計概念的可行性,在過程中不斷實驗、修正、調整、改善、改變,需要全民的參與。提供參與的機會與平台,讓人人有機會可以動手做,從小計畫開始,經過長時間的累積,改變了社會的未來,一個有願景的城市,需要每一個人承擔責任與義務。

陳東升
陳東升

北歐設計思維,請人民共同決定未來

陳東升教授舉例說明,哥本哈根設計總監邀請公民一起打造一個宜居的城市,討論結果包括“讓人們久留在哥本哈根”。對話結論以終為始,進一步探討包括軟硬體的提升,最終的行動是,在公園架設250條長短不一有趣的繩索遊戲區,大小小孩同時可參與公園設施;而另一個古怪的想法「想在城市裡找到一個享受孤獨的空間」,最終以河岸邊一個設計成包覆型的座椅達成願望。荷蘭的「維基城市」(Wiki City)邀請市民一起接龍說故事,串起一個對於阿姆斯特丹未來想像的美好畫面。就陳東升的觀察:「過去台灣習慣從上到下的改革方式,但決策者通常缺乏真正的臨場感,以致於設計出不符合公眾需求的政策」。反而是社會企業提供創業者一個解決社會問題的實做模式,將理念一步步落實,從小規模的原型做起,降低失敗率與風險,進而創造永續且長期的影響。

台灣小規模社區型實驗場域,從北到南滲透進駐

台北市政府為了鼓勵民眾參與公共事務,創新發展了i-Voting網路投票系統,將一些議題放在網路上,由網民點選投票,主題包括社子島開發方向等等等,雖然有科技的便利性,但民眾民主參與基礎尚未成熟,政府提出的議題也欠缺完整的資訊和充分的討論,因此成效有待提升。陳東升曾出版兩本重要的學術著作《金權城市》和《積體網路》,是2000年台灣引入「審議民主」的重要推手、近年來推廣「參與式預算」實驗計畫,主張「在地出發,深化民主」,該計畫影響地區擴及台北、台中、台南的社區及南投的部落,實驗場域包括中區:南投縣桃米社區、南投縣眉溪部落;南區:台南市嶺南社區、正覺社區。以社區為單位,陳教授期待可以深耕參與式民主,促使公民對於權利與義務的重視。新政府面對眾多且複雜的社會議題,此時最需要的加強民眾參與感,充分溝通和討論,提高政府公共政策的品質。

 

陳東升教授認為:「參與式設計」與民主運動需要很漫長的教育和累積,當人民有了民主參與的能耐與參加公共事務的意願,很自然地主動關心身邊的公共事務,僅僅四十年的時間,台灣的民主發展是有動人的成果。一個選民,從激情反應到冷靜接受選舉結果,這是台灣的驕傲。有了民主的基礎,參與式設計以社會創業為媒介,落實一個個重要且急迫性的解決社會問題方案。培育社會創業者,同時為未來人才庫做準備,這群年輕人以非主流、非商業、堅持理想的態度,捲起袖子、踏進土地,用時間來證明他們對台灣的愛。「革命家和改革者不同」前者為期短暫、接受掌聲、但激情之後歸於平淡;而後者卻是務實的、細水長流的,看似傻勁但卻深刻地挖鑿一個穩固的地基。2016年台北作為世界設計之都,為25~35歲年輕人示範了友善城市、永續社區、公平社會、綠色經濟的可能性,過去未受到足夠關注的議題,如銀髮族、青年就業、青年購屋、安心食物、農村老化議題都漸漸受到重視,社會企業鼓勵在既有的框架下,挖掘更多角落的微光,經由群體合作、社會設計、人才投入、產業接軌,創造出更公平、有創意、有活力的城市。

社會企業作為範式,廣召多樣化的社會參與者

2013年出版【全球化時代的王道文化、社會創新與永續發展】一書中,其中陳東升的專文主題為:「社會創新的理論與實踐:臺灣經驗的初探」。近年來受到廣泛討論的社會企業、社會設計,大學小革命學生創業等,將重心放在青年人才的培育。2012年,開設一堂口碑叫好叫座的課,「社會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設計實作方案」跨科系研究課程。這門課雖然是開在社會學系,但是修課學生來自七個不同的學院;四年來,上課學生逐漸成長茁壯分散在台灣各地。台中「好伴」經營共同工作空間,同時也培育青年創業;co-work space「玖樓」重新定義對家的想像;原本在外商工作的周家緯創辦「益益社創」,連結商業與社企的可能性;原本在街頭抗議苑里風車的一群年輕人,組織成「院子裡的慢生活」團隊,一起種田、辦理課業輔導、推動社區長者照顧等工作;香港雨傘佔中運動發起人,有一些成員曾經在苗栗南庄「老寮」背包客棧換工。從台北完成教育的畢業生,將學校學習到的理論和精神帶至不同地方,無論是返鄉或是自願性留在異鄉,這股城鄉之間的暖風交替得宜,凋零的農村需要年輕的創意活力,而農村友善的居住條件恰好彌補在都市打工,經濟入不敷出的失落感。

 

這些年輕人對陳東升來說,是珍貴的社會創業家,也是未來無可限量的人才,他們用最少的資源,去最困難的地方,創造最大的影響力。「香港大學把好伴訂為實習場域,一個成功的大學不是學術排名多驚人,而是畢業的學生改變了世界」。老寮是一群跨越文、社、理、工、農、管學院的畢業生,跨領域合作期待由「農創」展開一場課程革命,這是實做場域,也是不同理念對話的友善空間。

 

無論是政策或創業,跨領域合作最困難,如何用多種不同的語彙溝通、傾聽、接納不同、找到共識交集、合作、創造出新的可能。陳教授分析說:「大學通識教育很重要,那是建立彼此共同語言的機會,社會需要兩種人:專業人才和通才;培育新創團隊也需要兩種業師:專業型導師與整合型、支持型情感導師,其中後者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大學時期經過團隊合作,發展出主動性同理心,瞭解不同族群的需求與價值,只要彼此有意願改變,創造不凡的機會就高許多。跨領域合作的能力離開學校後,在職場、社區、公共事務同樣派得上用場。陳東升說:「這是全民參與學習的機會,看著別人投入,自己加入一點點的熱情,越來越多人關心,變成公共議題,就有變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