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標籤
- 熱門文章
111年設計補助
2019
2021臺北時裝週時尚秀
ACG
Grandpa
Santa
下載
世界工業設計日
公園不再大眾臉
凌宗湧
創作
動物
國際提案
圖文
在地活動
城市散步
城市空間設計
大自然
寵物
小招牌
展覽
工作坊
建築
影片
後疫情
徵選
手繪
插畫
散步
方序中
旅遊
時尚
時裝周
服裝
服飾
松山文創園區
松菸小賣所
永春陂濕地公園
活動
流浪狗
流行
浪浪
照片
爵士樂
犬
狗
畫冊
社區
社會設計
節日
繪本
繪畫
美學
美感
考古
聖誕節
聖誕老公公
臺北城市美學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設計補助
臺北時裝週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臺北爵士音樂節
臺北設計故事
藝術
街角遇見設計
補助
視覺
觀摩參訪
設計
設計; 競賽;
設計之都
設計臺北
評估訂定獎勵辦法引導民間參與-「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創造整維新視野
論壇
講座
趨勢
通用設計
關係美學
音樂
食物設計
駐村
快速檢索

龔書章:尺度不大的城市,恰好適合設計常民的生活動線
宜居城市
2007年,英國雜誌Monocle以「宜居城市」(livable cities),顛覆過去以財經、政治、地標等為指標的市調項目;而改以犯罪率/治安、國際串聯、氣候/日光、建築品質、交通、包容度、環境議題為統計標準項目;軸線以自然、都市設計、商業發展、主動性政策,貫穿至該城市的健康醫療、公民教育體系等,並列選出全世界最適宜居住的25個城市。名列榜單的,不再是紐約、巴黎、芝加哥這樣的巨型都市,而是像墨爾本、馬德里、赫爾辛基等二級城市。
這些城市的共通點是以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共同為社會問題找出解決方式,提升居住品質與歸屬感。台北市為世界第44大都會區,高度密集化,都市化迅速發展,面臨老中青、新移民、國際觀光客的進駐,都市更新與老舊民宅之間,面臨前所未有的急迫性轉型需求。
龔書章:尺度不大的城市,恰好適合設計常民的生活動線
從《2013臺北設計城市展》策展談起
質化研究新指標,改寫世界最宜居的城市名單
2013年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龔書章,參與《2013臺北設計城市展》策展,以社會設計做為「adaptive city不斷提升的城市」之推行主軸,發展出一套適合台北參與設計之都的時空背景架構。提出創意思考價值在於「以人為本」,設計為溝通的介質,民眾參與將完整了整個社會設計架構的系統。該策展宣言歸結四大重點為:1.讓創意變成一種社會機制,2.由下而上,創新有機的解決之道,3.常民微型的城市啟動,4.我介入,所以我創造城市。龔書章表示:「這是20世紀和21世紀的分界線,過去工業化時代,從top-down的計畫式都市,轉變為bottom-up的公民力量」。不否認政府的重要角色,但社會參與機制遊戲規則改變。從前決策者以想像/理想藍圖執行政策,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拉鋸正是效益不彰的主因,新時代的社會機制演化為:以民間力量為源;專家學者為扎根的枝幹,微調、修正不盡成熟的概念計畫;建構完整的模型之後提出給政策制定者參考,經由這樣流程的務實性,設計可滿足基層使用者的需求,也為決策者降低了計畫與現場使用之間落差的風險。

既國際又在地,社會設計創造對話平台
龔書章認為,社會結構改變,未來世界將呈現天秤的兩端,例如:氣候溫度極端、財富分配不均、中產階級減少等,城市也不該以金融權力和摩天大樓的高度為指標,「宜居城市」內涵包括:保留在地文化、獨特性,搭配常民參與的社會設計,將硬體建築轉化為符合城市人需求的生活空間。
台北恰恰好是這樣一個城市,不大的尺度人們可以步行移動,大眾交通工具的便捷遍及城市版圖,加速了創意與跨界合作的可能性。龔書章說:「以亞洲來說,東京和台北市是少有的創意型都市,不仰賴國家計畫,多以民間力量改變城市的樣貌」。2016年台北榮獲為世界設計之都,以政治面來說,或許是個躍上國際的絕佳機會,以文化面來說,卻是在地人民重新省思自我定位的關鍵契機。
以台北民生社區為例,在高速工業化的時代下,當地居民努力保存獨立小店,串連成光譜系列的網絡;過去以單一文創商品的興起,逐漸聚集成為數不小的創意經濟,從unit聚合成network,龔書章樂見其成,給予新政府的提醒則是,整合unit為 network,需要開放、透明、上下良性溝通的平台。以亞洲為例,台灣年輕人高度參與公共事務,關心政策議題;而各界的專家學者們也有志投入改變,中生代的專業經驗累積貢獻,催化了NGO、NPO的社會參與效益,喚起城市居民對於環境的意識,督促政府加速改變。打破傳統上和下兩層次的低效率對話,新的社會設計機制多了「第二層」專業人士的把關、傾聽、溝通、合作、串連,創造一個對話的平台,許多創新、大膽、前瞻性的計畫便可由此催生。
蘭花屋計畫邁向2.0,台北做為都市更新綠化實驗室
由交大發展的「AHA台灣義築協會」,成立於 2013年,參與者多為建築系學生,非營利團隊相信建築者如同醫療者義診般,進入偏鄉從事義築,這是年輕人愛這塊土地的方式。龔書章說:「他們還在發展階段,但很多實驗性的概念都可以被落實,甚至讓國際看見台灣」。大大小小的建築計畫在全台灣偏鄉與國際之間展開,打破地理限制,以關懷的心,藉由建築的專業,深入民間,打破建築與常民之間的藩籬,顛覆有錢才能享受妥善設計空間的偏見。2014年,交通大學團隊Team UNICODE以「蘭花屋」計畫(Orchid House)註1,首度參賽便獲得美國能源總署舉辦的十項全能綠色建築競「Solar Decathlon Europe歐洲盃」之都市設計獎項第1名、創新獎第2名及能源效率獎項第3名。評審給予理由是:「對歐洲人來說,住在城市屋頂上是一種浪漫想像;但對台北人來說,這是真實體驗,也是亟欲待解決的問題」。
蘭花屋又被稱為「能源屋」,以「Green Core、Blue Sky、Power House」三個主要核心思想,希望以綠能作為核心價值,創造新的天際線、同時期許住宅開放空間公有化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對話,成為改造社會的強力引擎。在蘭花屋中有綠色植物與蘭花構成的空間,除了調節室內溫度、為室內進行換氣外,更可利用回收水資源來澆灌植物。傾斜的屋頂除了有太陽能發電之外,便於回收雨水以供利用,可消化台灣夏季降雨密集的排水問題,更可改善都市熱島效應。回應到都市層面,Team UNICODE團隊分析,台北四到五層樓的公寓及街屋共佔了48.2%的比率,這些居住空間裡充滿著頂樓加蓋與鐵皮搭建,在視覺上缺乏統一的美感。因此以更新都市天際線、創造都市再生機制為想像的蘭花屋,將取代台灣屋頂亂象,改善台灣現階段的屋頂美學,將建築還給全民,奠定屋頂公有化的共享意識。
交通大學建築所師生組成的「UNICODE」能源屋計畫團隊,共有30位學生、10位老師、5位志工、以及約15位技術人員,技術上軟體以建築業界最普遍應用的歐特克軟體作為核心工具,以REVIT進行建物的3D模型建置以及相關機電的配置設計;為了加強國際對於台灣建材的認識,並符合環保低耗能的要求,大量採用寶特瓶磚、綠能玻璃、太陽能板等多項環保建材,例如採用花博遠東環生方舟的寶特瓶磚,但進一步在保特瓶內裝水,模擬續熱強,效能為白天吸熱,晚上放熱的溫度調節。兩年前於競賽中獲獎,蘭花屋成為國際認識台灣的第一印象。龔書章認為:「現階段應該稱為蘭花屋2.0,我希望可以將實驗落實在城市中」,老舊零亂的天際線或許看似危機,透過設計思考與專業技術結合,一座宜居城市從模型藍圖開始,小規模一步步模擬大尺度的真實場景,走出實驗室外,需要更多產官學的參與投入。
盤點閒置空共空間,將台北天際線還給居民
蘭花屋計畫,代表台灣的困境和希望,同時為現代建築尋找分享的公共空間。包括尋找新的城市網絡、老房再生、為下一世代思考城市居住問題以及尋找綠的天際線。這樣的時空背景不僅適用於台灣,也同樣符合類似的東南亞國家。首先「都市老舊屋頂的所有權,就是一個難以釐清的議題」。社會設計從建築出發,希望將建築的公共空間還給所有住民。實踐的方式不一定是種蘭花,或許在頂樓設計一個都市農園,可食性地景為擁擠的空間創造友善土地。 台北是一個剛剛好的城市,不新也不舊,沒有傳統的包袱,但也累積一定的社會成熟度。一個人人教育水平均等的地域、一個可以以單車(步行)移動的城市、一個人與人之間還有一點點溫度的地方、一個尚未被巨大商業巨獸吞噬的倖存者。2016年正是台北轉型,向上提升的絕佳機會,透過運算合宜的社會對話平台,將一個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分類、歸納、整合、拉出軸線和故事線,以文化為基礎,設計為工具,讓人民以台北為榮,吸引更多國際目光,看見永續、環保、民主、公正的城市氛圍。

指導
Advisor

主辦
Organizer

執行
Executive
Organizer

官方合作夥伴
Official World
Design Partners®

城市夥伴
WDC Taipei 2016
City Partn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