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裡的設計師,教室裡的小學校:中山國小「小學校」
英國的保羅‧寇拉曾憂心的說:「目前正在求學的孩子,未來離開學校要找的工作,有六成現在還沒有被創造出來。」因此身為英國創意文化教育中心(Creativ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CEO的他計劃把藝術家送進校園,為傳統教育機盪出創新火花。
「根據我們的長期研究,現存的教育體制正在把學生的好奇心拿走,把學的想像力拿走。」保羅寇拉與英國許多中小學合作,與學校、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索新的學習模式。把藝術家進校園,不是只讓學生們學怎麼畫畫,而是透過接觸藝術學會釋放創意,拿回學習的主導權。

少子化問題衝擊 教室變閒置
另一方面,少子化現象對國小教育所造成的衝擊已超過我們想像:各級學校的學生人數逐年減少,目前全臺北市已有近4000間教室空出,預計6到10年內,學人數再減少40%,學校教室閒置的數量也將會繼續增加。從硬體空間的角度來看,閒置教室的問題必須有效處理﹔從軟體思維角度來看,如何同步進行校園空間活化再運用,以及設計活化導入基礎教育?以教育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在校園中札根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在臺北市中山國小,我們看到了一個兩者交會的小學校:以靠近捷運中山站的校舍做為小學校的空間,側門在假日可以獨立開放,與學校停日上課的動線有所區隔;假日的時候,可以讓設計師與民眾自由參加活動,是教育與藝文空間的一舉兩得。

去美術館 上學
小學校來自一個華麗又質樸的概念。華麗的是,希望孩子能在美術館裡上課,,希望孩子能在美術館裡上課,有臣離﹔質樸的心願在於,有限的人力希望從小就戚覺自己的生活和藝術是沒有距離;職朴的心願在於以有限的人力、物力,齊心打造出讓來到這裡的人都能回憶起上學的樂趣的小學校。小學校的靈魂人物,也是dpi設計流行創意雜誌總編輯陳姿穎表示:「 在教室裡佈置渡隆那插畫展的時候, 有些小朋友下課會跑過來偷看,他不會跟你說話,但是他開始對牆上的插畫戚到好奇。」陳姿穎敘述小學校的空間分布,以一個作為展覽空間的教室為核心,外面的老榕樹下就是假日的手作市集,看展看累了,另有一間教室成為一個舒服的休息空間, 讓你坐下來喝一點飲料,歇歇腿,讀一些書,沒有插座讓你的NB充電,也不希望你在這裡滑手機,是一個可以和自己或朋友慢慢度過時光的地方。
陳姿穎解釋,很多人在找,臺北的文化到底是什麼?其實真正的文忙不是製作好放在博物館裡,而應該是從生活中得,這才是臺北的根,才是畫北的文化。對孩子來說,文化該是在生活很自然就得到的,藝術也應該是很自然,想進去就隨時可以進去看的。許多孩子走進小學校裡的展覽館,看完就直接在那裡畫畫﹔然後週末的時候帶著父母親來,用自己的想法「導覽」給爸爸媽媽聽。小學校希望呈現的不是一種上課, 而是一種戚受,因為感受比上課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