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臺北街角遇見設計 活動起跑! 【100種情感交流的可能-行動藝術裝置展】臺北車站大廳首度化為溝通對話新空間

2015-09-18

【100種情感交流的可能-行動藝術裝置展】臺北車站大廳首度化為溝通對話新空間

由臺北市文化局主辦的「臺北街角遇見設計」已邁入第四年,是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的系列活動之一,強調設計師走入社區、深耕於街區巷弄受到好評,活動在今年9月正式起跑!首波活動在9月18至20日於臺北車站辦理【100種情感交流的可能-行動藝術裝置展】,首度於車站大廳創造一個對話交流空間,展出100張名人、設計師坐椅,包括臺北市柯市長、文化局倪重華、藝人五月天、黃子佼、廖科溢,亂彈阿翔、導演齊柏林、建築師孫啟榕、陸希傑、林淵源等都情義相挺出借坐椅,100張椅子有著100個故事,每張座椅都乘載著創作能量,更刻畫著使用者的內心特質,讓奔走忙碌的工作者、懷抱憧憬的旅人,男女老少在此短暫的停留,停下來閱讀、休憩,將物件以不同的組合排列,開啟人與人之間溝通與對談的機會。

街角遇見設計

左起為策展人鍾秉宏、設計師陳永基、文化局倪重華局長、WDC吳漢中執行長、主持人廖科溢、建築師陸希傑

行動藝術裝置展中,除了有柯市長每次主持會議時所坐的椅子、也有藝人五月天開演唱會時專用的高腳椅,更包括囊括多項精彩大師作品。曾入選為美國室內設計雜誌INTERIOR DESIGN 75週年特集中「五位具潛力設計師」之一、TID Award十大室內設計師建築師陸希傑,所提供的【Signscape 符號地景】展現出的是結合街道地圖與招牌文字,展現出夜市的獨特紋理,本件作品曾於200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覽。知名平面設計師聶永真則展出符合工作室自然風格的訂製會議座椅,風格纖細優雅實則堅硬無比。曾獲多次金鐘獎肯定的主持人黃子佼,出道後就專注忙於演藝生活,但內心嚮往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所以買了一張野餐用的椅子,希望自己有天能在草地上野餐,跟朋友暢談生活趣事。座具形式可超乎想像,金鐘行腳節目主持人廖科溢與市民分享,曾陪他遠征大絲路之旅的睡袋,將其捲成座椅,解決長程旅途的困頓。其他座椅有的以臺灣摩托車文化為發想設計出騎士椅。還有的座具來自建築工地,木工師傅利用剩餘木料,就地製作,沒有設計師與設計圖,卻完全符合空間需求與人體尺度的貼心物件,這種即興發生且獨一無二的過程,很像人與人在車站不期而遇時的心情。

 

臺北市文化局倪重華局長表示,設計之都的「社」為社會的社,特別著重設計對社會關懷的影響力。選擇臺北車站的原因,除了提供旅客臺北車站除了旅客交流休憩外,更因為這裡是多元族群文化展現的場域,今年七月舉辦的開齋節湧入20,000名東南亞移工,臺北車站展現出兼容並蓄的包容力,臺灣社會更因為有移工加入,文化呈現更加多元的面貌。因此除了行動藝術裝置展,本週末9月19日邀請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孫啟榕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與市民探討國內及國際如何透過不同族群文化互相了解共同創造友善公共空間,20日也將同步辦理【街角遇見設計X One-Forty|第一期移工商學院閉幕式】將邀請學員站上舞台進行各式主題內容公開分享,除了培養印尼學員的公開演說技巧與自信外,也讓臺灣人有機會更進一步認識東南亞移工在臺灣的生活以及人生故事,促進文化交流與理解。

 

在首波的裝置藝術展後,【臺北街角遇見設計】緊接著將辦理【6+1漫步街區推薦】、前進校園之【科展海報Infographic工作坊】等;而一直以來廣受好評的【小招牌製造所】,今年特別關注在臺北市傳統場域,包括南港中南街、大直市場及大稻埕慈聖宮周邊,更將觸角延伸到新移民集中的中山北路三段及雙城街街區,每個街區都可能有與庶民生活貼近的瓦斯行、柑仔店、米店、鎖匙店、洗衣店、文具店和蔘藥行,這些店齡至少20年起跳的店家,將與新銳設計碰撞改造,邀請到金曲獎設計師聶永真、建築師林淵源、插畫家Tai Pera等,他們將打造52面特色招牌,結合新舊特色,期望讓民眾看見設計走入社區帶來臺北景觀的改變。

 

更多資訊: 臺北街角遇見設計 Meet Taipei : Design

街角遇見設計

記者會時,主持人廖科溢也提供了他的椅子供展出。

台北車站大廳展出100種坐具

台北車站大廳展出100種坐具,讓市民在街角也能遇到設計

民眾試坐

市長的小紅椅也出現在現場囉,民眾興奮地坐在柯市長晨會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