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臺北世界設計之都設計師駐村交流合作計畫:觀察城市的八種設計思考筆記
觀察一座城市的入門方法有幾種?一個細微的觀察會是城市改變的下一步? 邁入第2年辦理的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國際設計師駐村交流計畫」,集合來自荷蘭、英國、德國、西班牙和臺灣5地城市,共6位國際設計師自7月起陸續抵達臺北駐村,2位獲選的臺灣設計師也將在8月前往荷蘭恩荷芬市進行駐村計畫,一起以「公共性」為主題,響應設計之都「生命健康」、「生態永續」、「都市再生」、「智能生活」核心議題,同步提出設計研究與城市生活改造計畫。
在今日(7/27)記者會上,包括臺北市文化局長謝佩霓、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經濟專員迪克文、2位獲選的臺灣設計師、以及已先抵達臺灣駐村的5位國際設計師皆參與記者會。文化局長謝佩霓首先恭喜即將赴恩荷芬市駐村臺灣設計師顧廣毅和陳思涵,表示這是一生難得的機會,可以到外地開創眼界並貢獻所學,另外,也感謝駐外單位的協助才能促成此計畫順利進行,並請大家期待各個設計師的駐村計畫,即將在10月綻放美麗成果。

而已經先抵臺駐村的5位國際設計師,也在記者會上分享他們眼中代表臺北的小物件。來自英國的設計師Charlie Evans,本身也是一名業餘摔角運動員,除了特別穿著摔角運動員服裝現身外,並帶著護具類產品,因他非常關注市民如何運動,未來計畫也將朝著運動輔具為主。荷蘭設計師Siem Nozza則是分享環保摺疊紙杯,認為這是暨簡單又方便的設計產品。德國設計師Victoria Ledig則是帶著一捆紡織廢棄線來到現場,這捆線也將作為她未來駐村作品的素材。荷蘭設計師雙人組Vincent Wittenberg和Bennie Meek則是帶來在臺北撿拾的石頭,充滿森林味道,正符合他們「臺北森林浴」駐村計畫。
6位國際設計師的臺北街頭觀察筆記 6場設計工作坊 翻轉城市新面貌
來臺駐村的6位設計師們將在為期3個月的時間,跨界化身為運動員、消防員、文化旅人、工業廢材收集者、牙醫師和建築師的角色,透過各自背景及生活文化差異,提出不同型式的城市觀察方式及設計研究計畫,走訪臺北巷弄,拜訪國內設計組織單位,與國內設計界及臺北市民交流,記錄成為駐村設計思考筆記,提出城市改造的具體行動與方案。

記者會現場設計師分享眼中臺北的小物,德國設計師Victoria-Ledig中帶著一捆紡織廢棄線,這捆線也將作為她未來駐村作品的素材。
筆記1-2:都市綠化與公共空間的設計思考–臺北森林浴Forest Bathing in Taipei 1&2
荷蘭設計師雙人組-Vincent Wittenberg和Bennie Meek,專注於公共空間與都市綠化,所提出的都市野草計畫Gewildgroei(英譯Wantedweeds,中暫譯:雜草不煩),獲得荷蘭Challenge Stad van de Toekomst (Challenge city of the future)獎。他們觀察臺北街頭受保護樹木,對兩旁的支撐架引起興趣,提出「城市的樹木竟然有拐杖?」疑問,發現都市裡自然生長的樹木與都市建築的奇特關係,提出為臺北打造微米型公園計畫,並將在7/29(五)10:00-13:00舉辦第一場設計工作坊「臺北森林浴Forest Bathing in Taipei」,邀請市民一起分享城市中的大自然經驗,建構都市公園的想像。
筆記3:跨界資源整合的社會設計思考–「DIT IS TAIPEI,Do It Together」計畫
荷蘭設計師Siem Nozza擁有豐富的跨界整合經驗,擅長透過大型活動的舉辦,重新將政府、大專院校、企業、市民進行多軌連線,預計將於9月初舉辦第一場「DIT在臺北」活動,導入Do It Together的精神。
筆記4: 重生廢棄物材料的設計思考–「廢之材Waste Craft」計畫
德國設計師Victoria Ledig擅長對材質進行交叉和實驗性運用,曾多次參加米蘭設計展,作品更於法國、美國、荷蘭參展,她的駐村主題「Waste Craft廢之材」運用工業廢棄物作為材料,結合設計師專業,和市民一起完成廢材轉為設計的創作,在她眼中,臺灣的回收機制和作業非常迷人,希望能夠將自己的設計方法結合臺灣人的智慧,並將駐村成果透過工作坊和線上資源開放,分享給更多人。
筆記5:肢體訓練的設計思考–「身體建築師Body Buildings」計畫
此次由英國文化協會邀請來臺的英國設計師Charlie Evans,也是一名業餘摔角運動員,鑽研英式摔角,同時在倫敦金匠大學(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擔任技術指導,著迷於肢體在訓練中的形塑和提煉,實際走訪臺北運動中心及體驗消防員體能訓練後,他將以「身體建築師Body Buildings」為研究主題,並於8/27(六)10:00-13:00、15:00-18:00舉辦2場工作坊,從中了解市民對於日常訓練與肢體的作法和想法,進行運動輔具的設計。

英國的設計師Charlie-Evans左,本身也是一名業餘摔角運動員,除了特別穿著摔角運動員服裝現身外,並帶著護具類產品,未來計畫也將朝著運動輔具為主
筆記6:解構習慣的設計思考–「日常生活經驗的路徑地圖」計畫
活躍於巴賽隆納與英國設計圈知名策展人兼設計研究者Viviana Narotzky,曾成功策劃巴賽隆納 「五十年西班牙設計」設計展,共吸引了近20萬觀展人次,Viviana將在8月中來臺駐村,計畫收集臺北市民對共同領域的生活經驗,從客觀性方法找出人們主觀性的重新設計日常生活習慣的路徑地圖。
筆記7:虛擬設計的設計思考–生物藝術與設計(Bio Art & Design)探討生態永續及動物保護
臺灣設計師顧廣毅,畢業於陽明大學臨床牙醫學所及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所,具有牙醫師與創作者雙重身分,以設計界少見的生物藝術設計創作為主。此次駐村計畫「海豚性樂園」,擺脫傳統將海豚圈養的方式,透過生物藝術與設計(Bio Art & Design)及虛擬設計研究方法,嘗試建立具移動性的開放虛擬建築空間,重新思索人與動物共處的公共空間並探討全球動物保護及生態永續議題。
筆記8:收集日常生活經驗的設計思考–探討城市空間再生
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的陳思涵,曾獲2014年臺北市都市景觀大獎首獎,具備工業設計背景並擅長運用用建築創作型式,此次駐村計畫提出「共同經驗中的物件轉化實踐」,透過走訪恩荷芬市街道,觀察並收集當地居民日常生活使用率最高的物件,以此作為元素,進行公共空間的改造實驗,探討城市空間再生的經驗,創造人與物件的新關係。
臺灣設計師跨界牙醫與建築 駐村荷蘭恩荷芬市探討生態永續及都市再生
延續2012年與荷蘭恩荷芬市進行設計師交換駐村計畫,今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透過公開報名及徵選機制,再度徵選2名臺灣設計師出訪駐村,最後由設計師顧廣毅、陳思涵脫穎而出,將獲得贊助機票駐村創作經費,預計於8月至10月前往荷蘭恩荷芬市駐村3個月,並有機會參加荷蘭設計師週(Dutch Design Week 2016),他們將以跨界及創新的設計研究方式,探討生態永續及都市再生議題,呈現其駐村創作計畫與成果。

國內外設計師駐村合作夥伴 跨國交流讓臺北走向世界
此次設計師駐村計畫獲得國內外單位支持和協助,包括臺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荷蘭恩荷芬市政府、英國倫敦金匠大學設計學院、英國文化協會、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透過短期駐村在臺北與世界各城市,活絡臺灣與國際設計界的交流,所有的成果作品將在今年10月登場的「臺北國際設計大展」中展出。
國際設計師駐村工作坊(活動免費參加,需線上報名):
「Forest Bathing in Taipei臺北森林浴」工作坊7/29(五)10:00-13:00
工作坊報名連結: https://goo.gl/UexJeg
更多資訊:
2016國際設計師駐村交流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DesignerinResid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