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萬人的設計,讓設計從我到我們

「我們要做的是2300萬人的設計」,一頭細捲髮,戴著眼鏡的CxCITY召集人蘇民,緩緩地說出他對設計的想像。什麼是2300萬人的設計?就是透過設計,讓設計與日常生活有關,所有人都「有感」。
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Victor Papanek),在其著作《為真實世界而設計》(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中提及,設計應該從「物品」轉向「人」,「design for the people real need」,以人為中心,滲透至全民生活。設計不只是美感,還要能帶領公眾參與,一同關注與實踐,並且創造影響力,這是蘇民認為很重要的關鍵。如何做?蘇民說,找出與每個人都切身相關的議題,引發討論,透過設計改革,鼓勵更多的群眾參與。
建築系畢業的蘇民,你以為他應該專注於一磚一瓦、一石一柱的實體空間裡,但他卻更像一名滿懷抱負理想的社會哲學家,他腦子裡想的,從來不是單一問題,他看見的、想面對的,是社會整體的現象。我們評斷一個社會的好壞,常常是看這個環境的經濟發展與建設,卻鮮少花時間與心力,嘗試理解這個地方的變化、樣貌背後的成因,與居住需求。但蘇民認為,一個城市、國家的養分,需要大量的文化、歷史脈絡的滋養,以及群眾的投入,才有足夠豐厚的能量傳遞自我認同。CxCITY在今年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Open Call專案中,以Taiwan Redesign的概念,提出「Citizens of Tomorrow 未來市民」的計劃,希望透過議題討論,吸引大眾持續思考、關注城市中的變化,進而鼓勵人們想像、落實一個更好的社會。
群眾自造,從我到我們
蘇民看起來有點粗曠,說起話來卻又溫溫的,觀察很敏銳,讓他形容臺北,他說臺北的味道,是一種講究的料理,雖然沒有單一代表的小吃,但每道料理拼湊起來,卻令人非常著迷。或許,我們從來就無法單打獨鬥,一直都是靠著許多人的智慧才能一直往前。「我們相信的是大家的力量,」蘇民說,「設計的運動,事實上是從一位公民開始,」讓相信社會可以更好的人,都有機會提出他們的看法,這是蘇民口中所謂的「群眾參與,從我到我們」。
年初設計師馮宇針對高鐵票不夠便民、不夠有美感的議題提出討論,一個月的時間,該議題共累積了超過千篇的留言討論,從實用度、美感、需求面,設計師、使用者紛紛從自己的角度提出許多看法,正反面都有,社會大眾討論得沸沸揚揚。先點出問題、吸引大眾關注、再邀請公民參與、最後建立整體社會的系統與建議機制,形成新的民意基礎,讓社會不只有一種聲音,便是蘇民和CxCITY夥伴的目標。
CxCITY是以各地志工為基礎的非營利團體所組成,2015年他們由民間發起,以「OPTOGO外帶台灣,前進米蘭」計畫,將台灣的美食文化輸出國際,在米蘭世博獲得各地參觀者的支持。而在這次Taiwan Redesign的概念下,他們透過工作坊、社群活動,引領民眾對身邊的物件進行再設計,包含高鐵票、學生證、身分證、悠遊卡,甚至規劃了一個護照投稿的活動,讓大家站在自身觀點發想,設計自己心中的護照,因而在過程中,重新去思考對自我的認同。
國家跟你之間的連結是什麼?你理想中的社會樣貌又是什麼?或者,你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樣的未來?蘇民形容,這一系列由下而上的設計公民運動,事實上也是一場為台灣人開的台灣課。台灣長期受限於政治之下,但這不代表我們什麼都不能做,他認為,透過群眾的「感知」與「智慧」,嘗試對話、衝突、妥協,彷彿是個烏托邦,除了讓每一個人得以平等,共同承擔責任;由群眾串聯起的公眾外交,更能超越隔閡,促進不同歧見之間交談的機制。善用群眾智慧,讓選擇不再只是是與非,跳脫過往非黑即白的線性思考,串起不同的可能性,慢慢激發出新的創意與火花。
蘇民期待,設計不只是美感與硬體的完善,而是逐漸在市井小民的日常中被實踐。 接下來,CxCITY將以「每個人可以做的事」為題,共同策畫9至11月倫敦、臺北、香港三地的聯合展出,讓各地民眾們都有機會參與公眾外交。
Taiwan Redesign官方網站 http://taiwan-re.design/
Taiwan Redesign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ReDesign
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國際設計大展「活的展」
時間:2016.10.13-10.30 10:00-18:00 免費入場
地點:松山文化創意園區 北向製菸工廠
這是一個關於「我們想要給下一代怎麼樣的未來?」的展覽。結合Taiwan Redesign與未來市民的概念,在這裡可以看見民眾對於高鐵票、身分證、護照的設計概念,展場裡更仿造了戶政事務所的領號機,可以領取未來的身分證。
以未來為題,現場還能寄送明信片給14年後的自己,你有什麼話想對2030年的自己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