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市民反應始終都不懂設計之都是什麼。其實除了大型設計活動外,這幾年間,還有數百個的小型設計活動,在臺北市民的生活中進行著。每個設計活動都以愛為本,希望善念可以成為這個城市的獨特氛圍。為了讓傳遞這樣的精神,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拍攝了六部微電影「遇見設計,邂逅愛─Design for Love」,用說故事的方式,串連起不同的設計活動,完整影片內容已於設計之都官方網站上架,目前瀏覽次數已破21萬人次,同時也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的「國際設計大展-臺北風格2館」中播映,有興趣的民眾也可前往欣賞完整影片。

「華文朗讀節」是華文世界最充滿能量的閱讀嘉年華,於每年夏秋之際邀請各界朋友共同參與,在台北、高雄兩地同時開跑,結合展覽、講座、工作坊、劇場等多面向的呈現方式,並以「朗讀」的形式推廣閱讀,透過發聲聽見文本的美好,每年吸引數萬人次參與,是台北國際書展之外最重要的出版盛事。

「藝術在於問問題,設計在於解答」(Art Asks, Design Answers),點出藝術以及設計之間的差異。「設計思維」以主動性思考模式,思考「人」做為一座城市發展、進化的核心角色。2016年臺北世界設計之都(WDC Taipei 2016),透過國內外設計師駐村,與市民一起透過設計,尋找社會問題解決方案。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所提出的「生命健康」、「生態永續」、「都市再生」、「智能生活」四大面向正為城市發展所面臨的議題,今年初次來臺駐村的荷蘭、英國、德國及西班牙設計師將以各自設計背景,走訪臺北巷弄,拜訪國內設計組織單位,提出不同型式的城市觀察方式及設計研究計畫,並將邀請國內設計界及臺北市民參與,一起重新觀看這座城市改變的可能性!

國際工業設計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 Design,簡稱Icsid)自2007年起,訂定每一年的6月29日爲世界工業設計日(World Industrial Design Day ,簡稱WIDD)。藉由舉辦世界工業設計日,強調工業設計在民眾生活扮演的重要角色,並號召全球各國響應,期許世界各地的工業設計秉持最終目的-為改善世界盡一份心力。我們也為大家整理了各活動的實況,讓大家一起回顧臺北在設計的精采時刻!

「對於一個設計世代的開始做宣誓,世界設計之都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不是留下硬體的改變,而是啓發一個設計世代,讓年輕世代的設計師與創意工作者,知道他們面對更複雜的挑戰,有比上一代還重要的任務,思考用設計改變一座城市的可能,用設計改變島嶼所面對的挑戰,甚至是這個國家要呈現給世界的樣貌。」 -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執行長吳漢中。

2015年於松山文創園區四號、五號倉庫展出的「台北設計城市展」,在〝賦權於公民〞的展區裡,若不仔細聆聽,可能很難發現一段被刻意調低音量的錄音「你們真的知道自己在幹嘛嗎?」,從角落的喇叭裡傳來一段來自反課綱學生的嘶吼。再2015的暑假,這群學生用他們的微弱呼喊,告訴大人們─在台灣翻轉教育的可能性。企圖將這段錄音音量調低的用心,似乎也正與〝不太乖教育節〞的核心理念「最美的教育,是在理解他人的歷程中,聆聽自己」相呼應,唯有在降低歧見的喧囂之後,才有聽見對話的可能。

也許你已經知道,世界的人口結構將有偌大的改變。 而台灣早已步入高齡化的社會,並且是目前人口老化速度最快速的國家之一。 當世界步入高齡化社會,社會將老人視為一項負擔。專研於設計與溝通,運用視覺設計建立社會問題溝通的橋樑的荷蘭設計師Yoni Lefevre,想要打破這樣的觀念,以小孩的角度看祖父母,發掘銀髮力量的繽紛色彩。